现代人如果购买农奴要花多少钱?

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为后人保留了俄罗斯农奴制度的诸多资料。比如人口市场上不同农奴售价差别很大,取决于居住地、年龄、手艺和技能。为了更容易从经济角度理解农奴制,本文将尝试以现代卢布为单位估价当年的“活商品”。

十八世纪俄罗斯社会进步派人士已经注意到,农奴制度是俄国最丑恶的现实。但当时对“俄罗斯奴隶制”的揭露更多停留在口头纸面上,谁也没法与之斗争。例如革命思想家亚历山大·拉吉舍夫在《彼得堡到莫斯科之行》中写道:“庄稼汉至今仍是我们的奴隶,我们并不觉得他们是平等的同胞,忘了他们也是人”。

农奴制度亦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负担,但这位努力塑造开明形象的女皇同样无力废除广泛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农奴制,这项制度使得地主和贵族不仅合法拥有土地,还拥有依附土地生活的人民。另外根据1762年宣言,贵族免于强制性文职、军职征召,有权完全占有庄园不动产和农奴人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俄国社会精英忧心同胞受压迫,何不效仿美国或法国引进黑人奴隶,使本国人民免遭剥削呢?答案很简单:农奴比黑奴更廉价!

法国侨民保罗·杜克雷十九世纪初在莫斯科开办法文学校,回国后著有《俄罗斯与奴隶制及其同欧洲文明的关系》一书,详细分析了俄罗斯农奴制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主旨是:俄国跟法国相比属于穷国,未能高效利用农奴劳动力。

杜克雷比较两国情况认为,用法国货币计算,俄罗斯农奴平均价格为400~600法郎(以十九世纪初俄国纸卢布对法郎汇率1:1为基准),每人每年充其量为地主创造50法郎收入。法国殖民地的黑奴贵得多,约2000~3000法郎,但可以创造至少200~300法郎收入。(译注:纸卢布就是纸钞,最小面额5,1810年与银卢布的兑换率为1:3)

虽然表面看“活商品”每年创造的收入都约等于其售价的10%,但杜克雷相信长远来看使用非洲黑奴比使用农奴更有利可图。另外,他还认为法国两三个妇女就能耕种一片小农场,而在俄国相同面积的农场指派两三个农奴根本不够。

俄罗斯农奴数量在不同年代起起伏伏,各地区差异很大。比如图拉省和斯摩棱斯克省农奴约占总人口70%,而西伯利亚的农奴数量从未过万。到1861年正式废除农奴制时,全俄6500万人口中约有2300万农奴隶属于各自的地主。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人口贩运开始在俄罗斯流行,很少人觉得把农奴当物件、当牲畜卖有什么不妥。报纸上经常出现此类广告,兜售“17岁小伙及成套家具”或“30岁女人及枣红色马驹”。

历史学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研究发现,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前期,购买村庄时有土地的农奴通常售价30卢布,1786年国家贷款银行成立后涨到80卢布,统治末期一个健康长工的售价不超过100卢布。

保罗一世皇帝即位,物价飞涨。《莫斯科公报》1800年刊载:欧斯托任卡街309号的鞋匠和洗衣工老婆两人自报身价500卢布找东家,另有人出400卢布求购带裁缝老婆的切削工。所以,农奴的职业能力决定了自己的价钱。十八世纪后期《圣彼得堡公报》刊载,“年轻女工”售价在150~170卢布之间浮动,“会熟练针线活的家政妇”要价250卢布,替人参军的应募者400卢布。厨子、理发匠等专业人员更贵,一名拖家带口的熟练厨子可能高达800卢布,而老练的马车夫和厨娘妻子要1000卢布。

儿童当然比成人便宜,但考虑到可能的远期收益,价钱也不会太低。大城市一名男童通常售价150~200卢布,各省的未成年农奴就十分廉价,比如十八世纪末诺夫哥罗德省偏远乡村“农家女”仅卖5卢布。在俄帝国的偏远地方还可用实物交换农奴。

某个名叫伊万·伊万诺维奇·季诺维也夫的军官欠债还不起,名下财产被清算。清单显示:此人宅院位于“丘赫洛姆斯基地区大普斯滕村”,34岁农奴犹大·马特维耶夫估价24卢布50戈比,其妻阿芙多基娅·伊万诺芙娜40岁,卖4卢布25戈比,他们的四岁儿子卖1卢布60戈比……

亚历山大一世皇帝限制人口交易,1801年禁止买卖农奴的广告登报,七年后禁止在市场上卖人。但精明的商贩自有应对之策,不说卖农奴,改称租赁。随着俄帝国财政经济吃紧,农奴价格持续走低。1812年战争后平均价格降至100卢布一人,直到世纪中叶才恢复稳定增长。

回到本文标题。欲估算农奴在当代俄罗斯的大致价格,必须先比较同时期居民收入与各种商品、服务之价格。海军上将帕维尔·奇恰戈夫十九世纪初交易农奴,他记录:女人之外每个男农奴卖150卢布,英国品种母马每匹卖300~400卢布。即马比人贵两倍。

列昂季·特拉文(1732~1818)回忆录记载了一些物价。1760年代的普斯科夫一普特小麦5.5戈比,教会奉献金150卢布,帽子2卢布,雇大车从彼得堡跑一趟诺夫哥罗德花费6卢布,圣彼得堡三居室石砌住宅月租金8卢布……

俄帝国人民收入相差悬殊,主要看他社会等级。按照历史学家叶莲娜·科尔奇明娜的研究,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执法部门低级职员薪水最微薄,比如警察总局击鼓手月薪仅38戈比。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挣钱更多,粉刷匠工资2卢布50戈比,药剂师月薪20卢布83戈比,六级文官62卢布50戈比,警察局长187卢布50戈比。贵族收入则属于另一种情况,例如尼古拉·彼德罗维奇·舍列梅捷夫伯爵拥有十五万农奴,每月进款5万卢布。

可是光这样讲恐怕无助当代读者了解十八、十九世纪俄帝国物价水平,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关系,很难直观认识俄罗斯农奴市场。所以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现代货币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货币。

十八世纪银卢布的流通量远大于金卢布,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一枚银卢布约含银18克。俄罗斯近年一克999银售价约30卢布,即一个叶卡捷琳娜二世银卢布约等于540现代卢布。

那么简单计算得知,2700现代卢布即可购买一名十八世纪末诺夫哥罗德省“农女”,“熟练厨子”和洗衣妇老婆则要花掉您432000现代卢布。舍列梅捷夫伯爵月收入约合今2700万卢布,大概跟众所周知的寡头们相差无几吧。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革命前列宁的收入来源

用现代词语形容,弗拉基米尔·列宁属于典型的“慢活族”——他靠着自家地租一直生活到1916年,每年收入1500卢布。

列宁的生活道路至今仍可作为俄罗斯反对派众志士的好榜样。此公不仅有狂热的革命蓝图,自学能力出色(比如他精通德语、熟练掌握其他五门外语),还擅长管理。而且列宁毕生不受人雇佣(除了短暂做过律师职业),也未曾经商做买卖。身在体制外令他无需仰赖各级官僚生存,各级官僚亦无从对他施加经济压力。经济独立乃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虽然列宁吃地租多年,但也曾短暂参与农业生产。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做出重要论断:俄罗斯农民阶级(他密切接触的阶级)无法成为推动革命的力量。

让我们从头说起。1889年(儿按:一说1887年)春天列宁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在距离萨马拉40公里远的阿拉卡耶夫卡村廉价买下一处庄园,仅800卢布而已。这笔交易十分划算,十年后玛丽亚又以3500卢布将之售出。

为什么总面积1200公顷的庄园如此便宜?因为卖主是旧礼仪派富豪、金矿主西比里亚科夫。他将土地划分小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卖给家境宽裕的民意党人(译注:列宁兄长亚历山大是民意党)。西比里亚科夫本人和民意党友们相信这些小块庄园终将连成社会主义公社网络,意即建设社会主义应当从我做起、亲力亲为。

于是乌里扬诺夫家开始经营这45公顷农田(译注:一说91公顷)和拥有14头牛的乳牛场。奶牛从德国进口,年产奶量高达2500~3000升(伏尔加地区农户非良种奶牛每年产800~1000升)。藉此优势,乌里扬诺夫家学习德国做法(译注:玛丽亚有德国血统)办起小型干酪厂,而当时伏尔加地区农民、甚至俄罗斯许多地方的土著人口都没见过干酪长啥样。此外庄园还有6匹马,其中4匹是拖动重犁的丹麦重挽马(犁沟深度35㎝,本地弱马只能犁10~18㎝的沟)。45公顷土地:30公顷用作牧场和割草场(播种三叶草),15公顷种燕麦和小麦,喂牛喂马。

按照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的商业设想,经营这处产业每年可望净赚2000卢布(仅干酪一项产品预计年产量就有1吨)。可惜俄罗斯的现实环境打破了乌里扬诺夫家的德式美梦。六月份一匹重挽马被附近农民偷走,七月份又丢失两头牛。警察侦办无果,想必已被窃贼杀了吃了。至于雇农,基本是周边缺少土地的农民。这批人不太靠谱,如果说种田还肯卖卖力气,伺候德国奶牛和丹麦马就抓瞎了——1889年8月两头牛患乳腺炎,显然照顾不周。

结果乌里扬诺夫家不得不外聘奥地利管家,庄园收入骤降至每年400卢布。

随后五年间弗拉基米尔·列宁曾一度亲自参与经营,比如从东普鲁士邮购三叶草种、张罗购买无机肥料(当时叫化学肥料)等。又过了五年,庄园最终卖给某个叫“丹尼林”的。乌里扬诺夫家的远见于此再度体现出来:1905~1906年革命时期阿拉卡耶夫卡村地产被农民付之一炬,地主丹尼林遇害。愤怒的庄稼汉才不管你们是不是社会主义者,西比里亚科夫先生的实验彻底失败。

幸好乌里扬诺夫家另一处产业——玛丽亚父亲(列宁外祖父)位于科库什基诺村的庄园——收入颇丰,每年约赚2000卢布,由列宁表亲经营,管家是捷克人克鲁什维茨。

弗拉基米尔·列宁的翻译和文字创作时不时有些进项,例如他撰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版2400册,稿酬120卢布。列宁偶尔也干过好笑的营生,比如1904年在日内瓦,他设法安排从俄罗斯来的布尔什维克分子瓦连廷诺夫到火车站当搬运工。瓦连廷诺夫不懂法语,也不熟悉当地社会人情,于是列宁陪他推了三天小车,一边干活一边“传帮带”。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此次短暂“兼职”的报酬是……3瑞士法郎。

另一笔“意外收入”则来自法国的一次诉讼。1909年12月列宁骑自行车去巴黎郊外15公里的奥尔日河畔瑞维西观看飞行表演,回家途中被汽车撞倒。列宁受伤严重,自行车扭曲报废。幸运的是找到了事故目击者,列宁决心通过法院寻求正义。结果肇事司机是一名子爵,法院判令其赔偿列宁同款自行车一辆、医疗/抚慰金115法郎。(儿按:事见《列宁全集》19卷年表,他复信在莫斯科的妹妹说正打官司中)

随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列宁开始从党内领钱。确切地说,来自党内金融家、马克思主义者亚历山大·博格丹诺夫。但这笔工资既不稳定也不丰厚,通常每月50~70卢布。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时为了党的利益,列宁还不得不谢绝领取,比如拨款印刷出版物、资助从俄罗斯两手空空到瑞士的政治侨民等。

所以列宁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自家地租,包括科库什基诺庄园的盈利(儿按:资料显示该处庄园1898年出售给农民尼古拉·法捷耶夫,故存疑)和母亲名下的其他不动产。玛丽亚每年给弗拉基米尔寄钱3、4次,每次300~500卢布。

列宁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娘家那边也有“意外之财”。其实老岳家不算富裕,克鲁普斯卡娅父亲是退伍军官,死得早;母亲伊丽莎白是教师、童书作家,靠女儿女婿赡养,曾跟他们侨居国外。1913年底伊丽莎白的姊妹去世,留下7000卢布遗产。他们花3000卢布在伯尔尼请埃米尔·科赫尔教授(19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给娜杰日达动手术(格里夫氏症),术后虽未彻底治愈,但阻止了病情继续恶化。剩余4000卢布遗产,列宁1915年底拿出一千恢复《社会民主报》出版发行。

1916年应该是列宁毕生最拮据的日子:七月份母亲辞世,姐姐安娜继承家业,房地产出租的收益因战争影响严重下降。年底弗拉基米尔和娜杰日达从吃猪肉、牛肉改吃马肉,暂停添置新衣,文具纸张拣最便宜的买。党组织在俄罗斯境内几乎被粉碎,来自政治侨民的款项断绝。

值此艰困岁月,两口子又从意外渠道获得援助。1916年10月~1917年2月间,爱沙尼亚民族主义者亚历山大·克斯库埃尔每月接济他俩约100卢布。后来反布尔什维主义者声称克斯库埃尔的钱实际来自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成员、商人帕尔武斯,帕尔武斯背后则是德国总参谋部(证据之一是:克斯库埃尔系德国驻伯尔尼公使西斯维特·冯·隆贝格的朋友)。

总而言之,1917年2月之后列宁重新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不过他再也当不成“慢活族”了,从此要为国家努力工作。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究竟有多少钱

起初,党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规定月薪是800卢布,换算成当代货币约15000卢布。对于如此高的职务,这笔钱似乎并不过分,但列昂尼德·伊里奇真的只有这些收入吗?

奖金、稿费和涨薪

1973年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授予自己“列宁奖金”,金额25000卢布。这在当年可是巨款了!然而与党总书记“传说中的”稿费相比也不算什么。

勃列日涅夫名下有多部文学作品,例如《小地》、《处女地》和《复兴》,总共给他带来18万卢布稿费,外加臭名昭著的“列宁奖金”。由于印数巨大——每本都超过1500万册,而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被列入教学大纲,所以这些书还会定期再版。那么,“总书记三部曲”究竟产生了多少收入,如今我们只能去想象。

另外,1974年勃列日涅夫月工资增加500卢布,1978年又涨了200卢布。总书记把钱都交给老婆,由她掌管家庭支出。

(儿按:此公回忆录系他人代笔。所谓“家庭支出”其实寥寥)

亲爱的爱好

“亲爱的伊里奇”热爱汽车人所共知。按照各种说法,他拥有50~300辆车。高层人士投其所好,经常帮助总书记充实收藏。例如,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曾赠给勃列日涅夫玛莎拉蒂”Quattroporte”、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敬献梅赛德斯600、美国总统尼克松也送过林肯”Continental”。

勃列日涅夫喜欢打猎,所以他毕生搜集精致猎枪和狩猎工具也没什么可惊怪的。

不动产

这位党总书记在库图佐夫大街公寓生活多年,此栋公寓原本是供最基层党代表居住的。勃列日涅夫家占据整个五楼,共六个房间,两个厕所和浴室,总面积185平方米。

1978年,另一栋为勃列日涅夫本人和其他政府高官特别设计的九层住宅在莫斯科“榴弹胡同”竣工。其中总书记套间面积500平米。然而勃列日涅夫拒绝搬出库图佐夫大街,有人说他认为新房子“奢华得不成体统”。

空口袋

就像当年许多党员干部一样,列昂尼德·伊里奇经常出门不带钱。因为从一日三餐到住房出行都是国家供给的,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甚至忘记该怎样买东西。比如他公私出访期间看中什么纪念品,直接从商店拿走,随行人员在身后悄悄付款。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罗斯军属补贴

我们今日复生,又见光明。
愿上帝,令这战争继续进行。
—— 坦波夫军嫂,1916年。

1877年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创立俄罗斯最早的士兵家属补助金计划。他此前主导的兵役改革将“税民兵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制。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动员预备役时遇到了问题——当养家男人为信仰、皇帝和祖国浴血奋战,他们家眷何以度日?于是,乡村和城市的地方自治组织承担起战时军人家属保障任务。

此项措施无疑十分重要,使军人家属能够熬过战争,迎接丈夫/父亲回家,或在他们伤残/死亡后领取抚恤金。不过在俄土战争和后来的俄日战争中,这一措施的种种弊端也逐渐体现出来。

首先,补贴按规定只发给“没有足够生活资料的”困难家庭,但谁属于困难家庭似无客观标准,由地方当局斟酌决定。有时一名军嫂会被拒发补贴,只因她“有亲属接济”或“有营生”。其次,补贴的发放依赖地方自治组织财政状况,即使有资格的家庭也可能遭遇迟发或停发补贴,理由是“地方上没钱了”。

鉴于发现的各种问题,帝国政府制订了补助下层军官及其家庭的新法案并提交国家杜马审议。1912年6月25日,在亚历山大二世首创此种制度35年之后,尼古拉二世皇帝签署了该法案。

新法案规定国家承担对军职人员及其眷属的抚恤金、补助金支出。所有被征召军人的家庭皆可获得补贴(口粮),不再需要自证资格。

口粮以现金形式发放,额度为军属生活地区规定食品的价格。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可获得相当于:
面粉:1普特28俄磅(27.8千克)
谷物:10俄磅(4.1千克)
食盐:4俄磅(1.6千克)
素油:1俄磅(0.4千克)
……之现金。

国家宣战后,各地自行确定口粮金额并根据食品价格重大变化随时调整,不准晚于每年9月1日。5岁以下儿童享受半额。城市每月支付一次;乡村每年支付四次(3月、6月、9月、12月),每次付满三个月金额。

补贴发给军人妻子和17岁以下子女,包括17岁以上无劳动能力子女。另外,受军人供养的父母、祖父母、兄弟或姐妹也可获得补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属补贴(口粮)成为民政部门最大支出项目。1914年国库该项拨款1.906亿卢布、1915年6.237亿卢布、1916年11.068亿卢布。整场战争全国被征入伍军人家庭共获得57.15亿卢布补贴。作为对照:战前俄罗斯财政支出预算为33.829亿卢布,1914~1917年间非战争支出总额145.719亿卢布,亦即社会开支的约40%用于发放军属补贴。

战争爆发后各地粮价高涨,补贴金额约在每人每月1卢布64戈比~4卢布90戈比之间。1914年补贴(口粮)平均3卢布,1917年3月1日涨至4.08卢布,1917年9月1日6.84卢布。1914年共一千万军属领取补贴,到1917年3月1日增至两千六百七十万人,1917年9月1日三千六百六十万人——平均每征召100人发放256份补贴。

军人家庭仅靠官方补贴能活下去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表明,这严重取决于居住地和家庭构成。对于无子女军嫂和需要付房租的城市家庭来说,仅靠补贴往往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此某些富裕城市自战争之初就牺牲地方预算增发军属租房费、取暖费和服装费。公共委员会也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军人家庭,向有需要者提供食品、住房和取暖,筹办托儿所、庇护所和工坊,协助完成家务劳动,并提供医疗、法律等服务。仅在战争头几个月(截至1915年4月1日),城市、地方自治会和社会组织就贡献了150万卢布的额外援助,约等于国家补贴的5.6%。由于此种援助并非面向全部军属、而只针对有需要的人,因此对后者无异雪中送炭。

然而那些一直仰赖丈夫薪水生活的城市女人仍不得不自谋工作。如果说战前俄罗斯农村人口过多,虽经征召仍有足够劳力,那么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就很显著了。于是各行各业充斥妇人,她们成功接替丈夫从事售货员、服务员、各机构职员甚至门卫、售票员或有轨电车司机。这方面应当指出的是,正因为城市劳力短缺,直到二月革命之前雇工薪酬涨幅都是超过物价涨幅的。所以女人出门工作完全符合实际,尽管战时东西贵,但薪资购买力却高于战前。

与此同时在农村家庭(尤其多子女家庭),国家补贴起着重要作用。战前的乡村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大部分供应市场的商品出自大型农场。小农户种植、养殖的东西基本自产自销,仅售卖少部分,现金收入相对较低。开战后情况起了变化,农民现金收入显著增加,而支出因酒类停售减少。按照谢尔盖·普罗科波维奇的说法,战争第一年全国农民额外收入12亿卢布、第二年13.65亿卢布、第三年20.76亿卢布——高于战前农产品销售额(18.63亿卢布)。对高级面粉、糖、甜食、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品的需求也增长了,村镇零售额相应增加。流向农村的相当一部分“现金”就是国家军属补贴。

如果说战前家庭男人管钱,那么战争时期的军嫂其实是第一次获得自行支配的大额资金(按农村标准衡量)。坦波夫市杜马主席就说:“目前大多数有资格获取补助的女人,除年迈无力者外,每月到手15卢布甚至更多,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弗拉基米尔·格鲁科(著名将军之兄)也讲过类似意见。

某些多子女军人家庭一旦获得补助金,往往自己停止劳动转而雇工。倘若军嫂住在公婆大家庭里,定期领取国家补贴会明显改善她的地位和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常有农民一听说要去援助军嫂就拒绝的情况,因为村里人觉得她们拿钱够多,无须救济。

总体而言,正如现代研究者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人家庭保障工作井井有条,国家拨付的补贴和地方资金足够支撑军属日常生活。符合规定的人群多数情况下都能准时足额领取补助金。

再来比较一下帝制时期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军属补助情况,结果很有趣。

革命后向红军战士家庭支付补助金的制度屡经变更,1935年彻底取消,理由是“广大劳动人民物质福祉广泛增长”。(对于这种理由,各位不要忘记:1930年代四分之三的苏联人口居住在农村。1935年国内安定无事,机械化/集体化村庄谷物收获量为每公顷7.3公担,二十年前的1915年是每公顷8.6公担)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第五天,政府开始向入伍军人家庭发放每月现金补贴。

对于无劳动力的城市家庭,第一家庭成员每月补助100卢布,第二、第三家庭成员50卢布,第四成员及之后的无补助。如果家庭中有1个劳动力,比如军人妻子,外加1名无劳动能力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无资格享受补贴;如果有两名16岁以下儿童,每月100卢布。如果两个无劳动能力的孩子“变成”一个,补贴取消。最后,如果一名劳动力有3个或更多无劳动能力的亲戚,每月再补助100卢布,注意不是按人头发,是总额!才不管你要扶养10个亲戚还是20个亲戚。

上述补贴金额仅在城市执行,农村地区一律减半。

1942年7月城市最高补贴金涨到250卢布(农村125卢布)——仅针对5个或更多无劳动能力者组成的家庭。有1个劳动力+5个或更多无劳动能力者的家庭每月200(农村100)。其他家庭待遇不变,虽然物价又上涨了。

仅就有资格领取补贴的家庭构成而言,苏联体制比皇权体制更苛刻。革命前所有军属都能领补贴,而苏联呢,限定无劳动能力者起初最多3人、后来5人,至于那些“仅”1或2名无劳动能力者的“不幸”家庭,没有补贴。

苏联补贴的购买力又怎样?如前所述,帝国补贴的金额是根据自由贸易中某几类商品的价格制定的。战争年代苏联补贴是按照理论上饿不死人的最低标准物价制定的。

商品帝国补贴数量(千克)苏联政府规定每千克价格(卢布)前项理论总价(卢布)市场实际每千克最低价格(卢布)前项实际总价(卢布)
面粉27.82.4066.72451251
谷物4.14.3017.63150615
食盐1.60.480.775080
素油0.413.505.40250100
合计90.522046

如果在苏联真实市场环境中按照“皇帝标准”制定军属补贴,每人最少2000卢布,是苏联实际城市补贴的10~20倍、农村补贴的20~40倍。

帝国补贴尽管有种种缺陷,却足以在战时养活大部分军属。许多家庭尤其多子女家庭的补贴比上前线的一家之主的军饷还高,一些士兵甚至因为补贴不愿返家工作生活。苏联给军人家庭尤其多子女家庭的补贴,导致他们挣扎在生死边缘。

1941年6月26日苏联政府决定给入伍军人家庭发放补助金的时候,无人能未卜先知今后的战事会多么艰难。因此这微薄的苏联军属补贴,实乃斯大林主义苏联比俄罗斯帝国更贫穷、革命后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的诸多例证之一。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以前的俄罗斯作家挣多少钱?

写出《安娜·卡列尼娜》、《白痴》、《父与子》等不朽著作的大作家们,所得稿酬能买些啥?

米哈伊尔·扎戈斯金-《罗斯拉夫列夫》(1831)

稿酬:4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银狐皮大衣(10000卢布)

*两条“体面的”(comme il faut)女士披肩(10000卢布)

*手工制造的孔雀石花瓶(18000卢布)

*5个法国造青铜腰带扣(1000卢布)

*10俄磅摩尔达维亚玫瑰油(1000卢布)

(译注:1俄磅约409.5克)

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1833,完整版第一版)(之前曾逐章单独发行,1833年首次结集出版)

稿酬:12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0件时髦的细棉布衬衫(5000卢布)

*200副时髦的女士半截手套(800卢布)

*200俄磅花茶(200卢布)

此外:

*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巷租住单层木房一整年(2000卢布)

*支付两个孩子的寄宿中学费用(4000卢布)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当代英雄》(1841年第二版)

稿酬:15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5条丝绸连衣裙(490卢布)

*3件上等燕尾服(450卢布)

*2件细棉布虚襟(50卢布)

(译注:Манишка,男女服装胸前可拆卸的假领,英语称Dickey)

*10根白色鸵鸟羽毛笔(350卢布)

*11普特喀山蜂蜜(110卢布)

(译注:1普特约等于16.38千克)

*100只大肥鹅(30卢布)

*500枚鸡蛋(2卢布)

*20磅进口红鱼肉(3卢布)

(译注:鲟鱼、鲑鱼等)

此外:

*租用一俄亩荒地一整年(15卢布)

(译注:1俄亩约等于1.09公顷)

伊万·冈察洛夫-《奥勃罗莫夫》(1859)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件红木沙发,包巴拉坎厚呢子(245卢布)

*10副城市用的双套马雪橇(1750卢布)

*2辆带弹簧的四轮轻便马车(1100卢布)

*18件包黑皮革的写字台(396卢布)

*黑色浣熊毛皮一条(440卢布)

*1200个彩色瓷碗(500卢布)

*100个用来摆放半身塑像的红木底座(900卢布)

*5普特茴香皂(35卢布)

*17罐用来擦手的扁桃仁粉(34卢布)

*100个大西瓜(600卢布)

*20俄寸长短的小鲟鱼10条(700卢布)

(译注:1俄寸等于4.4厘米)

此外:

*在彼得堡“大海洋街”租住12个房间的寓所一整年(3300卢布)

伊万·屠格涅夫-《贵族之家》(1859)

稿酬:4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000卢布)

*10座书柜(160卢布)

*100瓶黑墨水(60卢布)

*50短令荷兰纸(770卢布)

(译注:“短令/стопа”是俄罗斯旧计量单位,用于纸张时,一短令等于20“刀”,即480张。引入公制单位后废除)

*4条英国披肩(1000卢布)

*2个大甜瓜(5卢布)

*2瓶香槟酒(5卢布)

伊万·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

稿酬:4775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30辆简易的运货大车(1800卢布)

*100条双人毯(190卢布)

*4把包黑皮革的白桦木圈椅(10卢布)

*10顶有绦带的女帽(600卢布)

*带昂贵花边的送殡素服一件(700卢布)

*4条英国披肩(1000卢布)

*400袋马铃薯(400卢布)

*波西米亚玻璃匣一个(70卢布)

*2条朴素地毯(5卢布)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1868)

稿酬:7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梁赞省的一片橡树林(5000卢布)

*四座四轮敞篷马车一辆(1000卢布)

*10个两俄尺高的五斗柜(500卢布)

(译注:1俄尺约等于0.71米)

*10面红木框镜子(175卢布)

*10普特茴香皂(70卢布)

*两个40维德罗容量的橡木大桶(20卢布)

(译注:1维德罗约等于12.3升,即1/40桶)

*30瓶美国罗姆酒(30卢布)

*10普特英国奶酪(200卢布)

*精制羊皮包(4卢布10戈比)

*最后再加一瓶黑墨水(60戈比)

伊万·冈察洛夫-《悬崖》(1869)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辆(4000卢布)

*100个衣柜(2700卢布)

*100个红木制呢子面折叠牌桌(850卢布)

*3件时髦的衬衣(150卢布)

*4件上等燕尾服(600卢布)

*50短令乐谱纸(1100卢布)

*1200根英国铅笔(400卢布)

*200袋马铃薯(200卢布)

尼古拉·列斯科夫-《神职人员》(1872)

稿酬:3750~4000卢布

假定3875卢布吧,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000卢布)

*8顶夏季帐篷(800卢布)

*350瓶黑墨水(210卢布)

*4顶德国海狸皮帽子(100卢布)

*英国款式马鞍一个(23卢布)

*700个绿色酒瓶子(70卢布)

*10打瓷餐盘共120个(50卢布)

*10俄石进口豌豆(100卢布)

(译注:1俄石散装物体约209.91升)

*300副毛线俄式无指手套(48卢布)

*100头较大的猪崽(225卢布)

*60普特盐腌欧鳇鱼头(135卢布)

*150瓶波尔图红葡萄酒(75卢布)

*40俄磅巧克力(28卢布)

*1普特大扁桃仁(11卢布)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莫斯科的房子(12000卢布)

*梁赞省的橡树林(5000卢布)

*带蓬轻便马车(570卢布)

*无弹簧的四轮轻便马车(300卢布)

*1000支各厂牌雪茄烟(40卢布)

(儿按:此处似应为“100支”?)

*30把红木制、包巴尔坎呢的伏尔泰椅(600卢布)

*5个餐具柜(95卢布)

*2条貂皮披肩(800卢布)

*10双小牛皮轻便靴(80卢布)

*100个皮包(330卢布)

*60个钢剃刀(85卢布)

*120个瓷碗(50卢布)

*4普特硬脂蜡烛(40卢布)

*4个大甜瓜(10卢布)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1899)

稿酬:21915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莫斯科市赫莫夫尼基区半套房子(12000卢布)

*140短令水印纸(3500卢布)

*500盒英国钢笔尖(875卢布)

*70个马鬃毛床垫(3500卢布)

*50普特青铜大锅(1000卢布)

*200个白铁洗手盆(140卢布)

*10辆手推车(300卢布)

*120双俄罗斯毡靴(360卢布)

*10普特火钩子(32卢布)

(儿按:火钩子称重卖?存疑)

*2普特黄肥皂(7卢布)

*200桶巴伐利亚啤酒(200卢布)

(译注:此处一桶应为12.3升)

*针织毛线围巾一条(1卢布)

费奥多尔·梭罗古勃-《小恶魔》(1926年,生前最后一版)(这本小说梭罗古勃再版了十次)

稿酬:1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0个帆布包(385卢布)

*100个普通的黄铜茶炊(231卢布)

*5个桌面电话机(250卢布)

*6双男式套鞋(21卢布)

*2盒雅罗斯拉夫尔黄花烟(40卢布)

*2条男子束腰带(1卢布10戈比)

*2小瓶黑墨水(90戈比)

*45千克下水灌肠(70卢布)

*1千克香肠(1卢布)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马克西姆·高尔基究竟有多少钱?

普罗大众对高尔基的印象,多半是无产阶级作家,清贫廉洁,略带流浪汉气质。其实不然!高尔基自幼过着富足生活,穿戴考究、吃香喝辣。本文无意“抹黑”这位作家的形象,只想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观点——基于现实而非政宣的观点。

小少爷

让我们从头说起。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富商外祖父家中。众所周知的“木匠父亲”叫马克西姆·彼什科夫,但人们常常忽略了他还是阿斯特拉罕“科尔钦轮船公司”一名经理。1871年夏天,年幼的阿列克谢失怙,吝啬外祖父虽未给他万贯家财,但这个小孩的生活水平仍远远超过其他下诺夫哥罗德人——直到1879年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发疯。

至于他后来所谓“走向人间”的悲剧经历,其实是当年一种惯常情况。店铺、工坊的“跑腿小厮”每个月能挣2~5卢布,与之相比,伏尔加纤夫月工资15~16卢布,工作条件艰苦的水手15~20卢布。需要补充的是,“跑腿小厮”可以无偿住在雇主家里,三顿热饭不花钱。

后来青年时期流浪各地,若非故意作秀自我宣传,只能说是任性,而当时恰恰兴起一种脱离安稳、四处漂泊的风尚。

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第一次使用“马克西姆·高尔基”作为笔名,1892年9月刊登在第比利斯《高加索报》上。

下诺夫哥罗德名流

回到故乡,高尔基开始与地方上流人士交往,多为大商人、企业家、戏剧爱好者、官员等辈。他和歌唱家费奥多尔·夏里亚宾关系密切,1902年为了帮朋友实现愿望,高尔基赠与夏里亚宾一笔钱建学校,由于所需数额巨大,又在下诺夫哥罗德商界中集资筹款。此间学校目前仍在(译注:下诺夫哥罗德第140学校,校史陈述略有差异)。

高尔基很早意识到了照相术的力量,乐意给下诺夫哥罗德时髦摄影师马克西姆·德米特里耶夫当模特,就在他精心布置的寓所里。

高尔基可能是在布格罗夫的公益客栈内观察了流浪汉们的生活(布格罗夫是伏尔加河地区大粮商,热衷慈善事业),结果写出戏剧《在底层》。该剧不仅登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更出国展演,仅马克斯·莱因哈特剧院就演出六百多场(有改编)。版税收入使高尔基具备财力资助布尔什维主义分子,具体分配如下:40%归布尔什维克和高尔基银行账户,20%归经纪人亚历山大·帕尔武斯——是的是的,就是那个俄罗斯革命中鼎鼎大名的家伙。

出国旅行

高尔基经常旅行。比如1906年乘坐远洋客轮头等舱抵达纽约,女演员安德烈耶娃(译注:高尔基的实际妻子)同行。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支付旅费。

高尔基在美国的活动同样花销不菲,赴宴请客给自己争面子。觥筹交错间,他成功阻挠了俄皇政府准备向华尔街银行家借款五亿美元的计划。

1913年,大作家结束卡普里岛舒适生活返回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同新政权的关系渐渐恶化,1921年赴德国“治病”。

重返苏联

直到1931年斯大林同志才有机会邀请高尔基回苏定居。1934年他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被钦定为“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

高尔基各种著作出版了数百万册,其中相当数额用于维持日常开销。苏联当局还把原属于里亚布申斯基的公馆、位于戈尔卡和克里木半岛的别墅送给高尔基居住。1936年高尔基家每月支出预算是一万三千卢布,内务人民委员会经济管理局第二处负责这笔钱。

同时代普通作家一本书的稿酬约三千卢布,大型工厂平均月工资是231卢布。

作为对享受厚待的感谢,高尔基支持镇压迫害、吹捧特务部门。写文章把所谓“破坏分子”称作苍蝇、绦虫、寄生虫、半人类活物、退化变质者。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