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猜测:列宁生父是否另有其人?

伊万·波克罗夫斯基

苏联时期,关于列宁出身起源的许多讨论都被禁止。比如官方传记不会提到列宁身上有犹太人和卡尔梅克人血统,尽管其亲属对此并不否认。另一个被禁止的话题则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的生物学父亲可能不是他母亲的丈夫。

列宁母亲名叫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布兰克,1863年嫁给伊利亚·乌里扬诺夫。她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桩婚事“门不当户不对”——她父亲是医生,当过宫廷顾问,享受世袭贵族权利。而丈夫伊利亚出身阿斯特拉罕裁缝家庭,祖上原系农奴,时任数学老师。夫妻间的这种关系难免影响乌里扬诺夫的繁忙工作,他担任公立学校督学期间经常去省城出差。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对家庭生活不感兴趣,几乎不管子女培养。

婚后没几年,家庭医生伊万·波克罗夫斯基成为玛丽亚·乌里扬诺娃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这位单身汉频繁出入乌里扬诺夫家,甚至在家里住过挺长一段时间。毫无疑问,波克罗夫斯基与乌里扬诺夫全家关系密切,证明之一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前一年他们从奔萨搬到辛比尔斯克(儿按:此说不确),波克罗夫斯基同行。部分历史学家猜测:他才是列宁的真正生父。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曾经发现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片中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身边坐的不是丈夫,而是波克罗夫斯基!历史学家阿基姆·阿鲁秋诺夫援引19世纪末辛比尔斯克一位熟悉乌里扬诺夫家情况的皮肤病大夫的描述称:

“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和家庭医生伊万·波克罗夫斯基的风流韵事多年来一直是我们那儿闲话爱好者的永恒话题,虽然这座城市没人怀疑他们是恋人。俩人经常结伴散步,并无遮遮掩掩的打算。”

阿鲁秋诺夫认为,当伊利亚·尼古拉耶维奇终于察觉波克罗夫斯基跟妻子的关系、并以“房客”身份给他戴绿帽之后,情绪愤懑引发脑出血,55岁早逝。

至于儿子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对待伊利亚的态度,只能用“冷漠”二字形容。伊利亚死的时候列宁16岁,写信绝口不提父亲。这种避谈特别引人瞩目,因为他对其他亲属是频频过问的——无论远近。现存列宁书信中,提及母亲200多次。1917年列宁结束长期侨居,回国领导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布),只到母亲墓前祭扫,却没去父亲的墓。

列宁大概知道自己生父是伊万·波克罗夫斯基,因此上学时自称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他的彼得堡大学1892年走读生毕业证书起初写着“弗拉米基尔·伊万诺夫·乌里扬诺夫”,后来发现被人把“伊万诺夫”手写改成“伊利宁”或“伊里奇”——笔迹鉴定指出改动者非列宁,很可能是革命后列宁博物馆工作人员所为。

然而,这位“最仁慈的人”对待前家庭医生却不热情。伊万·波克罗夫斯基晚年在赤贫中双目失明,1922年死于辛比尔斯克。彼时列宁早已执掌大权,但从未施以援手,似乎不关心老汉境遇。

反对“革命领袖非婚生”的人,提出了外表方面的理据:列宁容貌确实像伊利亚·尼古拉耶维奇,而且有着同样的谢顶问题。如果您相信这点,那么不妨推测,乌里扬诺夫家当初发生“偷情疑案”的时候,列宁坚定站在母亲一边,并采取回避态度,把“父亲”的概念从生活中删除,既不搭理伊利亚·尼古拉耶夫、也不考虑伊万·波克罗夫斯基。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为何死于70大寿次日?

多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在讨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遗孀的死因问题。毕竟,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走得着实蹊跷:她死于七十岁大寿次日,且在寿筵上吃过斯大林赠送的奶油蛋糕。这块蛋糕是寿星婆生前最后食用的东西!

克鲁普斯卡娅很重视自己七十岁生日,早早开始筹备。根据弗拉基米尔·拉夫罗夫教授的研究,克鲁普斯卡娅一辈子不喜欢也不擅长烹饪,她和列宁的三餐原本是岳母负责做的。岳母逝世后夫妻俩就四处下馆子,直到列宁掌权。然而为了这次寿诞,寿星婆本人破天荒亲自动手包饺子(пельмени)。斯大林送的奶油蛋糕也作为甜点端上了桌。

克鲁普斯卡娅的生日是2月26号,从1939年2月24号就陆陆续续有客人抵达阿尔汉格尔斯科耶疗养所祝贺。娜杰日达在寿筵上愉快地和大家分享了斯大林的蛋糕,黄昏时分忽然感觉腹痛。她被送往克里姆林宫医院,那里的医生也无能为力。次日早晨,刚满七十岁的克鲁普斯卡娅不治身故。

随后出现传言称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的蛋糕毒死。在这一点上,尼基塔·赫鲁晓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说正是他告知政治局委员“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死于蛋糕中毒”。不过正如弗拉基米尔·拉夫罗夫教授所言,寿筵上吃蛋糕的不光娜杰日达,别人都吃了,都没事儿。

除非具体操作的人能在一小块蛋糕上精准投毒,并确保娜杰日达吃下肚——众目睽睽之下这实在太困难了。此外,克鲁普斯卡娅从入院至死亡几小时的治疗记录显示,真正死因并非蛋糕中毒,而是医生们的故意不作为。

克鲁普斯卡娅感觉难受之后,某位客人打电话呼叫医疗团队。但是,拉莉莎·瓦西里耶娃在其著作《克里姆林宫的妻子们》中写道,最先抵达现场的人根本不是白大褂,而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他们隔离(软禁)了娜杰日达,三个小时后才送到克里姆林宫医院。经过检查和多次漫长会诊,苏联医学精英们宣布病人“内部多脏器严重衰竭”。

弗拉基米尔·拉夫罗夫教授结论认为,阑尾炎是克鲁普斯卡娅的直接死因。在正常情况下,负责任的医生应当为病人尽快实施手术。然而克里姆林宫的大夫们似乎故意拖延时间,放任阑尾炎化脓,最终发展成腹膜炎,导致克鲁普斯卡娅死前遭受了极大痛苦。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革命前列宁的收入来源

用现代词语形容,弗拉基米尔·列宁属于典型的“慢活族”——他靠着自家地租一直生活到1916年,每年收入1500卢布。

列宁的生活道路至今仍可作为俄罗斯反对派众志士的好榜样。此公不仅有狂热的革命蓝图,自学能力出色(比如他精通德语、熟练掌握其他五门外语),还擅长管理。而且列宁毕生不受人雇佣(除了短暂做过律师职业),也未曾经商做买卖。身在体制外令他无需仰赖各级官僚生存,各级官僚亦无从对他施加经济压力。经济独立乃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虽然列宁吃地租多年,但也曾短暂参与农业生产。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做出重要论断:俄罗斯农民阶级(他密切接触的阶级)无法成为推动革命的力量。

让我们从头说起。1889年(儿按:一说1887年)春天列宁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在距离萨马拉40公里远的阿拉卡耶夫卡村廉价买下一处庄园,仅800卢布而已。这笔交易十分划算,十年后玛丽亚又以3500卢布将之售出。

为什么总面积1200公顷的庄园如此便宜?因为卖主是旧礼仪派富豪、金矿主西比里亚科夫。他将土地划分小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卖给家境宽裕的民意党人(译注:列宁兄长亚历山大是民意党)。西比里亚科夫本人和民意党友们相信这些小块庄园终将连成社会主义公社网络,意即建设社会主义应当从我做起、亲力亲为。

于是乌里扬诺夫家开始经营这45公顷农田(译注:一说91公顷)和拥有14头牛的乳牛场。奶牛从德国进口,年产奶量高达2500~3000升(伏尔加地区农户非良种奶牛每年产800~1000升)。藉此优势,乌里扬诺夫家学习德国做法(译注:玛丽亚有德国血统)办起小型干酪厂,而当时伏尔加地区农民、甚至俄罗斯许多地方的土著人口都没见过干酪长啥样。此外庄园还有6匹马,其中4匹是拖动重犁的丹麦重挽马(犁沟深度35㎝,本地弱马只能犁10~18㎝的沟)。45公顷土地:30公顷用作牧场和割草场(播种三叶草),15公顷种燕麦和小麦,喂牛喂马。

按照玛丽亚·亚历山德洛芙娜的商业设想,经营这处产业每年可望净赚2000卢布(仅干酪一项产品预计年产量就有1吨)。可惜俄罗斯的现实环境打破了乌里扬诺夫家的德式美梦。六月份一匹重挽马被附近农民偷走,七月份又丢失两头牛。警察侦办无果,想必已被窃贼杀了吃了。至于雇农,基本是周边缺少土地的农民。这批人不太靠谱,如果说种田还肯卖卖力气,伺候德国奶牛和丹麦马就抓瞎了——1889年8月两头牛患乳腺炎,显然照顾不周。

结果乌里扬诺夫家不得不外聘奥地利管家,庄园收入骤降至每年400卢布。

随后五年间弗拉基米尔·列宁曾一度亲自参与经营,比如从东普鲁士邮购三叶草种、张罗购买无机肥料(当时叫化学肥料)等。又过了五年,庄园最终卖给某个叫“丹尼林”的。乌里扬诺夫家的远见于此再度体现出来:1905~1906年革命时期阿拉卡耶夫卡村地产被农民付之一炬,地主丹尼林遇害。愤怒的庄稼汉才不管你们是不是社会主义者,西比里亚科夫先生的实验彻底失败。

幸好乌里扬诺夫家另一处产业——玛丽亚父亲(列宁外祖父)位于科库什基诺村的庄园——收入颇丰,每年约赚2000卢布,由列宁表亲经营,管家是捷克人克鲁什维茨。

弗拉基米尔·列宁的翻译和文字创作时不时有些进项,例如他撰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版2400册,稿酬120卢布。列宁偶尔也干过好笑的营生,比如1904年在日内瓦,他设法安排从俄罗斯来的布尔什维克分子瓦连廷诺夫到火车站当搬运工。瓦连廷诺夫不懂法语,也不熟悉当地社会人情,于是列宁陪他推了三天小车,一边干活一边“传帮带”。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此次短暂“兼职”的报酬是……3瑞士法郎。

另一笔“意外收入”则来自法国的一次诉讼。1909年12月列宁骑自行车去巴黎郊外15公里的奥尔日河畔瑞维西观看飞行表演,回家途中被汽车撞倒。列宁受伤严重,自行车扭曲报废。幸运的是找到了事故目击者,列宁决心通过法院寻求正义。结果肇事司机是一名子爵,法院判令其赔偿列宁同款自行车一辆、医疗/抚慰金115法郎。(儿按:事见《列宁全集》19卷年表,他复信在莫斯科的妹妹说正打官司中)

随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列宁开始从党内领钱。确切地说,来自党内金融家、马克思主义者亚历山大·博格丹诺夫。但这笔工资既不稳定也不丰厚,通常每月50~70卢布。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时为了党的利益,列宁还不得不谢绝领取,比如拨款印刷出版物、资助从俄罗斯两手空空到瑞士的政治侨民等。

所以列宁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自家地租,包括科库什基诺庄园的盈利(儿按:资料显示该处庄园1898年出售给农民尼古拉·法捷耶夫,故存疑)和母亲名下的其他不动产。玛丽亚每年给弗拉基米尔寄钱3、4次,每次300~500卢布。

列宁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娘家那边也有“意外之财”。其实老岳家不算富裕,克鲁普斯卡娅父亲是退伍军官,死得早;母亲伊丽莎白是教师、童书作家,靠女儿女婿赡养,曾跟他们侨居国外。1913年底伊丽莎白的姊妹去世,留下7000卢布遗产。他们花3000卢布在伯尔尼请埃米尔·科赫尔教授(19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给娜杰日达动手术(格里夫氏症),术后虽未彻底治愈,但阻止了病情继续恶化。剩余4000卢布遗产,列宁1915年底拿出一千恢复《社会民主报》出版发行。

1916年应该是列宁毕生最拮据的日子:七月份母亲辞世,姐姐安娜继承家业,房地产出租的收益因战争影响严重下降。年底弗拉基米尔和娜杰日达从吃猪肉、牛肉改吃马肉,暂停添置新衣,文具纸张拣最便宜的买。党组织在俄罗斯境内几乎被粉碎,来自政治侨民的款项断绝。

值此艰困岁月,两口子又从意外渠道获得援助。1916年10月~1917年2月间,爱沙尼亚民族主义者亚历山大·克斯库埃尔每月接济他俩约100卢布。后来反布尔什维主义者声称克斯库埃尔的钱实际来自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成员、商人帕尔武斯,帕尔武斯背后则是德国总参谋部(证据之一是:克斯库埃尔系德国驻伯尔尼公使西斯维特·冯·隆贝格的朋友)。

总而言之,1917年2月之后列宁重新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不过他再也当不成“慢活族”了,从此要为国家努力工作。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关于列宁的几条误解

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关于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的种种误解。笔者认为,过去苏联史学界给这个人制造了太多太多的神话传说——这一点并不是什么秘密。其结果,令后人形成对他的顽固误解,包括列宁的族裔、列宁是独立自主的天才哲学家,甚至列宁是“爷爷”。凡此种种,俱属谎言怪谈。

1.关于列宁是“爷爷”的误解

自从苏联建立之初,宣传机构就开始塑造列宁“慈祥爷爷”的形象,尤其突出他的英明才智——声称“爷爷”的智慧与生俱来,晚年时决定发动革命造福人民。而且“爷爷”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图腾符号,仿佛古代部落足智多谋的老酋长。为保持这种形象,列宁总是以秃头、蓄须、衣衫整齐的面貌示人。

事实上,列宁根本不算什么“爷爷”!他53岁逝世,并非高龄,乃是多数政治家年富力强的时候。从家庭意义上讲,列宁也不是“爷爷”——既无儿女更无孙辈。

有意思的是,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外观浑然不似后来苏联宣传的秃顶、山羊胡、三件套西装。那段日子的列宁面颊清爽、头戴假发、身着朴素的工人服装。不得不说,这跟“祖父/革命家”的标准形象颇有差距。

2.关于列宁族裔的误解

苏联官修列宁传记声称,列宁是俄罗斯人。委婉地讲,这种说法“不确切”。列宁父亲伊利亚·乌里扬诺夫(改姓之前叫“乌里扬宁”)的妈妈——亦即列宁祖母——安娜·斯米尔诺娃是受洗礼的卡尔梅克人,起源于蒙古,多数居住在今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乌里扬诺娃(娘家姓布兰克)通常认为是犹太人,也有观点说有乌克兰或德国血统——即玛丽亚的爸爸、列宁的外祖父是皈依东正教的犹太人。

总之,“俄罗斯革命领袖”绝非纯血俄罗斯人(儿按:当然“纯血”的概念本身就是扭曲的),但出于种种原因这一点在苏联时期被遮盖隐藏了。1938年女作家玛丽埃塔·沙吉尼扬考证并公开发表了乌里扬诺夫家族的卡尔梅克血统,甚至陪伴列宁生活多年的克鲁普斯卡娅(译注:列宁妻子)也表示肯定和赞赏。然而1938年8月5日政治局的一项特别决议禁止继续此类研究,同时谴责克鲁普斯卡娅本人。1956年该决议被撤销。

3.关于“伟大哲人”的误解

这条误解其实是邦奇-布鲁耶维奇和众多列宁“传记作者”们共同制造的,这批人翻来覆去编故事说:列宁经常在书房闭门不出,彻夜读书写字,天亮才起身休息喝茶。于是在苏联大众对列宁的个人崇拜中,自然觉得他如此刻苦学习,必然是个通晓万事的哲人……

其实列宁阅读量并不多,他的丰富著作无非是当时各种流行思想、观点的折衷主义合集,而且经过他特殊性格的筛选加工。尽管苏联历史文献吹捧列宁著述是“延续伟大马克思主义的宏篇巨作”,但却无法隐瞒真相——列宁文章较少引用马克思原文,更有部分自相矛盾之处。

4.关于列宁“自立”“自主”的误解

苏联宣称革命前的列宁是一位自由不羁的哲学家,他游历各国、结交同志,撰写天才著作,全心全意促进革命发生。

其实呢,列宁曾经是个漫无目的闯世界的落魄穷汉,没多少真心朋友,直到40岁仍靠着母亲接济过活。列宁似乎不爱工作,25岁之前他在彼得堡当律师,竟然连吃饭的钱都不够,经常写信给母亲说“如果可以,劳驾再寄我100卢布”。之后列宁彻底辞职,完全依赖母亲和姐妹。所以此人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日常吃穿用度全仗母亲定期支援。

5.关于列宁“为人友善”的误解

这条误解同样源远流长,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慈祥的列宁爷爷”被强行灌输给全国少年儿童,童话书上画着列宁被孩子们簇拥环绕,一则故事里有如下对话:

小莉娜的衣服上别着一枚新胸章。
-胸章上是谁?——孩子们问道。
-列宁爷爷!
-你爷爷吗?
-是我的爷爷!也是我妈妈、爸爸的爷爷,还是我爷爷的爷爷!列宁面带笑容,因为他是好人。

1956年斯大林个人崇拜被击碎,列宁形象反而变得更完美——苏维埃政权的一切过错都推给斯大林承担,“慈祥的列宁爷爷本不希望事情变成这样”。

如前所述,列宁既非爷爷,亦非善类。同时代的人回忆起列宁,说他冷漠、小气、暴虐、报复心重,情绪喜怒无常,加之争强好辩,所以很难跟他交朋友。尤其是,接触过列宁的人大多注意到他那双狼顾虎视之眼。

女作家阿里阿德娜·特尔科娃-威廉姆斯这样描述列宁:“列宁是个凶恶的人。眼睛像狼,充满歹意。”俄罗斯政论家、哲学家尼古拉·瓦连京诺夫曾与列宁关系密切,也说他:“双目黝黑细小,确实不好看。面部表情丰富,变化无常:戒备警惕、沉思冥想、讥讽嘲笑、尖酸轻蔑、冷淡漠然、怒目切齿皆有之。每当这种时候,列宁那双眼睛……怎么说呢……就像凶猛的野猪一样。”

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吉·所罗门,革命后头几年在苏联外贸部门工作,也很熟悉列宁,他回忆道:“(列宁)身材不高,气质阴郁,表情惹人反感……他是个很不高明的演说者,缺乏这方面天分,然而却是出色的煽动者。交往越深,我越看出他的虚弱,坦率说,就是极为恶劣的那一面。他的粗鲁言行最讨厌,怀着极度的狂妄自大轻视对话之人,简直是存心(找不到别的词形容)无视人家,对待异己者尤甚。”

列宁不爱别人,他相信自己能轻易决定别人的生死,只须把他们“非人化”就行了。1918年奔萨农民起义反抗苏维埃政权强征粮食,列宁立刻将这些人定性为“富农”,写道:“应该把这些明摆着的富农、财主、吸血鬼处以绞刑(必须绞死,好让人人都看见)”。在接下来的电文中列宁进一步命令从农民家中掳掠人质,并抄没被怀疑是“同情富农者”的财产。

总而言之,真实的列宁,绝不是苏联官方宣传的那个“列宁”。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