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乌欣笔下的苏联七十年代生活

苏联诗人、作家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索洛乌欣活跃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他1924年生于弗拉基米尔省弗拉基米尔县阿列皮诺村(今弗拉基米尔州索宾斯基地区)农民家庭,是第十个孩子(老幺)。
俄罗斯农村始终是索洛乌欣文学作品的主题。苏共中央刊物《共产主义》杂志1982年第二期登载了对索洛乌欣的严厉批评,指责他“跟上帝调情”。索洛乌欣是最早公开提出重新思考列宁在俄罗斯历史中形象的人之一。“改革”年代流行一种观点,谓斯大林时代的罪行属于“歪曲列宁理论”,而索洛乌欣针锋相对指出:那其实是列宁政策的必然延续。

以下段落摘自他1976年散文集《最后的阶梯(同时代人的自白)》:

农民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怎么变成今天这样?大家自己心里都清楚,我们的集体农庄一片狼藉,庄稼收成很少,冬天用树枝子(веточный корм)喂牛,牛就站在齐膝深屎尿里,人都跑进城了,没跑的终日烂醉……

复活节那天我决定去教堂,去叶洛霍沃大教堂。复活节夜晚教堂附近总是噪杂吵嚷如巴别塔底:大客车围成圈,警察拉警戒线,共青团小组、纠察队——尽一切手段阻拦年轻人进教堂。而在每座教堂周围,都有十座这种大教堂无法容纳的人群。

您知道吗,如今的女人想买点儿漂亮东西(短衫、裙子、高跟鞋),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上厕所。对,没错,走进彼得罗夫卡街或“古姆”的某个公共厕所,里头是二道贩子倒卖外国服装的兴盛处。关键在于,警察不想管女厕所的事。这难道不是俄罗斯妇女的耻辱吗,这难道不丢脸吗!俄罗斯曾经遍地羊皮,如今我国女人为了求购一件保加利亚或加拿大的所谓熟羊皮大衣,不惜支付离谱价钱,一件上千卢布。这可是俄罗斯——毛皮之国。亚洲人来莫斯科排好几天队,买地毯带回地毯之乡中亚。

您知道吗,莫斯科的供应多多少少算体面了,其他几个大城市也差不多。奥廖尔人、库尔斯克人、坦波夫人、沃罗涅日人、弗拉基米尔人、喀山人、沃洛格达人到莫斯科采购,用网兜装着香肠、肉、鸡、蛋、奶渣、荞麦粒,有时甚至白面包回家。您知道吗,距离莫斯科50千米的地方买不着香肠和肉。更别提一个文明国家所应有的三十、四十种花样香肠了。就算在莫斯科您也买不着美味肠、熏肠、布伦瑞克肠等各式香肠,专为“有名有姓”之人服务的内部供应店除外。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谁说的:“人民和党团结一心”。
您知道吗,有的城市整月不卖肉,油和奶经常断货。人家告诉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州委凭票发给病人和儿童牛奶。这可是西伯利亚,曾经泡在黄油里的地方。(还有两件小事。我朋友热尼亚·马利采夫1976年4月在叶列茨肉类市场亲眼目睹他们以每千克17戈比的价钱卖牛骨,天天如此。除了这些骨头,叶列茨不销售任何肉。我本人在纳尔奇克市见到如下场景:大型肉品商店,镀锌板柜台干干净净,顾客不见踪影,售货员闲得翻书。店内除了猪蹄一概全无,在这个穆斯林居民为主的城市,形同羞辱人。)
沃罗涅日人、奥廖尔人去莫斯科搬运香肠、鸡肉、鸡蛋。又托我买牛舌、买小牛肉,6卢布1千克的话就不要了。想想这价钱,再想想如今工资。您看看农村的国营店、村办商店,瞧瞧卖的都是些什么。这就是人民的幸福吗?这就是忍受煎熬折磨所换得的吗?

您打算做晚饭,心里想着:要么买两块牛里脊、小牛肉、牛肝、牛舌、牛肚,要么买猪蹄、猪肉、乳猪、鸡杂、火鸡、牛乳房、兔子。结果您进进出出二十间商店,只见一级牛肉和二级牛肉,且是冰冻的,或者一级、二级羊肉,最可能的情况是:光有牛腰子。这就是您的全部选项了。活在莫斯科您就偷着乐吧,外埠岂有这等好事。
您打算买蘑菇(我国森林盛产蘑菇),心里想着买哪种好呢:卷边乳菇、绒毛乳菇、丑乳菇、乳牛肝菌、红菇、鸡油菌、白菇、桦蘑、香菇,或者买块松露,或者买瓶酸腌凯撒菇?您连问一百间商店,要么根本没蘑菇,要么只有一种今天刚好进货的蘑菇。最可能的情况是:只卖酸腌牛肝菌。
唉,别考虑吃的啦。去花店吧。人家今天只卖菊花,虽然您很想要兰花、玫瑰、报春花、风信子、石竹花、鸢尾花、郁金香。您不能这样高要求,您正经历花卉短缺呢。

咱国家向工人销售汽车的时候,就跟投机商人没两样。一台‘日古利’(仿‘菲亚特124’)外销价1000美元左右,国内售价7500卢布;一台‘伏尔加’外销价2000块,卖给国内工人15000,就这还买不着呢。缺货啊,缺货,亲爱的朋友。

而这种专为“贵人”开的店,这些“小白桦”,难道不是天天打老百姓脸吗?同样的伏特加,为什么卖50卢布而不是4.12卢布?为什么搞得那么高级那么纯净?为什么店里一切东西都比外头贵至少五倍?而且,为什么这种商店有的国内其他商店没有呢?这也是为了劳动者利益吗?

全体国民,除了高级领导,都被屈辱的、难以忍受的排长队困住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已持续约六十年。不仅商品短缺,精神上也受损害。一位经济学家曾告诉我,即使到今天我国消费领域仍存在故意的“剪刀差”,即需求大于供给。这不仅是个商业问题,也是政策问题。毕竟求大于供的情况下顾客无从挑选,任何破烂货、残次品总归有人买。但最要紧的是,排长队的人不再是完整的人,他沦为忍气吞声、低三下四的“半人”,忘了尊严,忘记自己是个自由、自尊的人。

莫斯科有个泳池,名字就叫“莫斯科”泳池。没错,广大劳动群众是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原址上游泳。但泳池边的小木屋怎么回事?知情者叫它“木房子”,是个专门的芬兰浴室,有地毯和捷克啤酒,前厅还有壁炉。来吧,随便什么工人、农民甚至知识分子都进来享受吧,可惜人家只招待少数人。这类人还有特别汽车、特供食品(所谓“黄米”)、公家别墅、特权疗养院(第4局)(译注:指苏联卫生部第四总局,为党的最高层干部服务,今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之前身)、特殊门诊部和医院、特级多房间优质住宅、内部影片、免排队买电影票的入场券、专门保留的火车票,以及一拨就通、免着急上火的服务电话,不用像我们打“09”的时候永远占线忙音。这算哪门子平等啊?

— 但是人民有休假的权利,有去疗养院和休养所(Дом отдыха)的权利。
— 我本想告诉你:这些休养所一个房间睡四个人,闲极无聊沿着公园小路乱走,喝点儿酒,钻进灌木丛寻开心,在所谓“群众文化工作者”带领下合唱《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跳麻袋。但我想说另一个问题。著名的工会工作者В. В.波尔托拉诺夫曾对我讲,我国每年仅2%的工人和职员能够踏入疗养院、休养所。就是说,一个工人如果老实排号不走后门的话,五十年才有一次疗养休假机会,而且别忘了集体农民压根不在这2%范围内。所以真正享受这套福利的人微乎其微。

社会主义竞赛最荒谬可笑的情况:警察部门为了减少发案率,对某些违法犯罪行为不登记、不立案、不处理,采取纵容和隐匿的态度。

此外,我跟一些厂子的工人聊过…… 他们憎恨那些比自己工作卖力好几倍的同事。此中缘由很简单,就是生产指标。比方说本来一个班次制造一百个零件,工资4卢布。如果其中某人造出三百个零件,并且证明现用的机床具备这个能力,那么生产指标将立即翻三番。从此每个人都必须挥汗如雨制造三百个零件,而工资却没增加,更别说翻三番了。革新者和突击手无非在第一天能拿到产量翻三番的额外奖励,之后他们也得完成增长了的指标。所以这种“定额”制度本质上是保守的,悖谬之处在于其目的不是发展和繁荣,而是隐藏生产潜力。
同样道理,生产主管也对用新工艺取代旧工艺,或新产品替换旧产品兴趣寡淡。既然冲压制造老式勺子既能完成计划又对他有利(拿奖金),干嘛花时间研发新式勺子、完不成计划、拿不到奖金呢。何况没有哪个工人会因为新工艺取代了旧工艺而收入增加。所以何苦费时费力去冒险呢?冲压制造老式勺子岂非更安全吗?
库存过多怎么办?已经滞销好几个月了。但愿能从某个地方获知我国每年积压多少产品……

诚然,如今中等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惠及民众的程度远远超过革命前。但当年办教育注重实效,而非在宣传上大哄大嗡。农艺师、工程师、桥梁和船舶建设者、医生和教授都是根据需要培养的,不是为了统计报表好看,也不是为了追求持文凭的人数。
那时候教出来一个农艺师,他就是农艺师;教出来一个兽医,他就做兽医。现在大量女青年从农艺专业和畜牧专业毕了业,报表交上去,实际分配到集体农庄无所事事,随便干个什么职务,每月领区区九十卢布工资。

以前我在《星火》杂志做记者的时候,某个拥有四万九千工人、七千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型冶金厂厂长对我讲:如果他自己说了算,宁可每10-15位工程师里头只保留1位真才实学的。倘若给这个人开1000甚至2000卢布月薪,而不是现在的150卢布,你让他干什么他就能干什么。但即使从生产效益上考虑,也不会允许厂长这样处置工程师们。他们已经培训出来了,已经拿到文凭了,总得有地方就业吧。于是塞给各生产企业,收入比工人少,整天混日子,在工人面前毫无权威,东戳一下西戳一下,实际成了企业躯体的寄生虫。您可能会问他们究竟干些什么?请看:“社会学家采访了某大型机床制造厂领导,发现该厂每月开56次业务问题会、15次特别问题会”。等于说每月开会70多次。而且厂领导肯定少算了,减去周末的话平均每天开三次会。每次开会连到齐带解散至少一小时,多则两小时,纯属浪费光阴。这是我从1975年10月《鳄鱼》杂志上读到的。
这种情况遍及我国整个经济部门,都是些平庸、平淡的半吊子,因为我们的教育似大水漫灌,不努力追求高度和深度……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德军曾在普希金墓埋地雷

斯维亚托戈尔斯基修道院位于普斯科夫州普什基诺戈尔村,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在此长眠。1941年7月12日纳粹德军占领这里,三年后他们被迫撤离时,在许多地方埋设地雷,甚至包括普希金坟墓。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之际,斯维亚托戈尔斯基修道院及普希金坟墓属于“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德军占领后陈列馆继续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文化程度最低的纳粹士兵也知晓普希金作品,因为他们都看过1940年第三帝国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驿站长》。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德国人保留陈列馆并非出于热爱俄罗斯文化,而是打算抢劫珍宝。1942年担任馆长的林学家、作家库兹马·阿法纳西耶夫无力阻止国防军上士从普希金庄园拿走他喜欢的古董、油画和旧书。1943年秋天,普希金卫戍司令部派来10辆卡车运走了剩余文物。之后占领者把“米哈伊洛夫斯科耶”变成战区,挖掘掩体、壕沟,大量埋设地雷,甚至普希金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小木屋也不放过。

得知红军步步逼近,德国人一把火烧掉旧庄园和斯维亚托戈尔斯基修道院,故居陈列馆及两座教堂也被毁。整个地区爆炸物密布,最过分的是他们挖了一条20米长隐蔽隧道直通普希金墓,在其中堆放反坦克地雷和10枚120千克航弹。墓碑附近同样埋有地雷,上面盖着木板伪装。法西斯分子明白这里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意义,相信红军工兵必然首先来此排雷并蒙受损失——结果表明他们奸计得逞。

1944年7月12日,红军解放了被占整整三年的“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文物保护区。排雷工作随即展开,修院墓地入口外放置一块警示牌,上写:“А.С.普希金墓已布雷,不准进入——斯塔尔切乌斯上尉”。苏联工兵发现法西斯分子使用了此前没见过的一种地雷:80厘米长金属棒,每个内藏5千克TNT,伸出5根引信,而且部分引信的位置使其几乎无法安全拆除。尽管危险重重,工农红军第12工兵旅战士最终成功清理了“死亡隧道”。一些资料称普希金墓排雷任务系工兵阿纳托利·胡迪舍夫与助手共同完成(但他们的功勋未见官方记录)。

当年参与任务的连长卡扎科夫回忆:“普希金墓发现的反坦克地雷‘暗藏乾坤’:上层地雷有化学引信,一段时间后自行起爆,下层第二枚地雷则装了拉力引信。”

由于此类诡雷的迷惑性,7月13日清理普希金墓周边时发生爆炸,上尉弗拉基米尔·科诺诺夫、排长谢尔盖·波基多夫和另外七名工兵不幸牺牲。整个修院及附近区域共计约3000枚地雷,此后几天不断有苏联公民误踏身亡。纽伦堡大审判期间,对希特勒同伙宣读的起诉书中直接提到了上述罪行。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辛比尔斯克出生的名人

辛比尔斯克(今天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不仅是弗拉基米尔·列宁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政治对手——临时政府首脑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以及著名作家、学者的故乡。此外可能令你惊讶的是,这里还诞生了土耳其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卡拉姆津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 (1766-1826),十二卷煌煌巨著《俄罗斯国家史》作者,也是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者之一。通常认为他出生在辛比尔斯克市郊兹纳缅斯科耶村,这个地方后来为纪念他改名叫“卡拉姆津卡”,如今已人烟稀少,只有一条街道。

1833年辛比尔斯克三十位贵族上书尼古拉一世皇帝,请求在当地建立卡拉姆津纪念碑。1836年皇帝莅临辛比尔斯克,亲自选定地点。纪念碑总高度8.52米,历史女神克利俄铜像高3.55米,基座圆形壁龛内安置卡拉姆津半身像,北侧和南侧是作家身穿古代服装的生活场景高浮雕。

这座纪念碑从1845年落成以来一直矗立到现代。1931年曾有拆毁铜像回炉熔炼的企图,导致基座铭文受损,1967年被彻底修复。

屠格涅夫兄弟和亚济科夫

屠格涅夫家族是西伯利亚贵族世家,人才辈出。其中,生于辛比尔斯克的亚历山大(1784-1845)和尼古拉(1789-1871)·屠格涅夫兄弟俩同样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他们的父亲:曾任莫斯科大学校长、枢密院顾问等职的伊万·彼德罗维奇·屠格涅夫(1752-1807)是自由主义者、共济会成员、伏尔泰思想信徒,因为与作家尼古拉·诺维科夫友善而被流放数年。年纪最小的尼古拉·屠格涅夫积极投身十二月党人运动,虽因人在国外未亲自参加1825年武装起义,仍被缺席判处死刑,后被皇帝改判终生苦役,导致他长住巴黎无法回国。所以说,辛比尔斯克这个地方早在列宁之前就是俄罗斯自由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亚历山大·屠格涅夫同朱可夫斯基、卡拉姆津、彼得·维亚泽姆斯基等人关系密切,1837年护送亚历山大·普希金灵柩前往斯维亚托戈尔斯克修道院家族墓地安葬。他常年生活在国外,埋头研读罗马教廷档案,后成为著名的欧洲中世纪史学家。

普希金的朋友尼古拉·亚济科夫 (1803-1845)是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最出色代表之一,出身辛比尔斯克地主家庭。果戈里曾说亚济科夫是他最喜爱的诗人、亚济科夫的《地震》是“俄罗斯最美诗作” 。1993年在亚季科夫庄园火灾后幸存的一幢木制建筑内成立了故居博物馆。

冈察洛夫

俄国大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年生于辛比尔斯克商人家庭,七岁失怙,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念书。他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探望,觉得辛比尔斯克“死气沉沉”,遂决定不在此久居。文学评论家认为,冈察洛夫幼年在辛比尔斯克及周边地区留下的印象,集中体现在著作《奥勃罗莫夫》和《悬崖》对外省生活的描写里。

克伦斯基和列宁

辛比尔斯克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和兄弟姊妹的故乡,对此无需赘述。1917年被列宁推翻的临时政府总理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也是辛比尔斯克人,其父费奥多尔·克伦斯基1879年出任男子中学校长,成为列宁父亲伊利亚·乌里扬诺夫(时任本省督学)的下属和列宁本人的老师。他主持学校期间,乌里扬诺夫家两兄弟:亚历山大和弗拉基米尔先后毕业。

1886年伊利亚·乌里扬诺夫病逝,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当时正在圣彼得堡读大学,次年因预谋刺杀亚历山大三世皇帝未遂被处决。很难想象面临毕业的弗拉基米尔都经历了什么,但事实是,许多熟人对“弑君者”一家翻脸不理睬。值此艰困时刻,费奥多尔·克伦斯基是少数几个在道义上支持列宁母亲的人之一,并鼓励弗拉基米尔以优异成绩(第四名)离开学校。

有趣的是,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却没能在辛比尔斯克念完书,因为费奥多尔1899年调任突厥斯坦总督学,所以他后来是从塔什干男子中学毕业的。

祖赫拉和优素福·阿克楚林

商人阿克楚林家族(米萨鞑靼人)世代居住辛比尔斯克及周边地区。1862年祖赫拉·阿克楚林娜出生在老季莫什基诺村,是第一位用鞑靼语写作的俄国女记者。她丈夫伊兹梅尔·加斯普林斯基(克里米亚鞑靼人)则是俄罗斯第一代鞑靼知识分子,被认为是现代通用土耳其语的创造者。

优素福·阿克楚林1876年生于辛比尔斯克富裕家庭。童年身体不好,医生建议改变居住气候,所以被妈妈带去伊斯坦布尔读书。军校毕业后他早早投身政治,因参与反对苏丹的政变失败,从流放地辗转逃亡巴黎。1903年优素福·阿克楚林返回俄罗斯,在喀山办报、写书。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胜利,他到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政治史,出版杂志。1920年代协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议员,是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文化和政治顾问,世俗化政策的支持者。1931年优素福·阿克楚林领导成立土耳其历史学会,1935年逝世。

因此我们可以说,辛比尔斯克不仅是俄国革命发祥地,也对土耳其建国产生了重要作用。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行车骑行证”

莫斯科市参议会
准许
在莫斯科街头骑自行车
№2300

许可权授予: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伯爵

印花税已缴

(列夫·托尔斯泰66岁开始学骑自行车。全家都很担心,写信要求他停止这项危险活动。但伯爵坚持说,自己体验到了孩子般纯真的乐趣,绝不会停止骑行。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蹬着车子前往马涅日广场,莫斯科市参议会遂向他颁发“允许在街头骑自行车”的证照。)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以前的俄罗斯作家挣多少钱?

写出《安娜·卡列尼娜》、《白痴》、《父与子》等不朽著作的大作家们,所得稿酬能买些啥?

米哈伊尔·扎戈斯金-《罗斯拉夫列夫》(1831)

稿酬:4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银狐皮大衣(10000卢布)

*两条“体面的”(comme il faut)女士披肩(10000卢布)

*手工制造的孔雀石花瓶(18000卢布)

*5个法国造青铜腰带扣(1000卢布)

*10俄磅摩尔达维亚玫瑰油(1000卢布)

(译注:1俄磅约409.5克)

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1833,完整版第一版)(之前曾逐章单独发行,1833年首次结集出版)

稿酬:12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0件时髦的细棉布衬衫(5000卢布)

*200副时髦的女士半截手套(800卢布)

*200俄磅花茶(200卢布)

此外:

*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巷租住单层木房一整年(2000卢布)

*支付两个孩子的寄宿中学费用(4000卢布)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当代英雄》(1841年第二版)

稿酬:15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5条丝绸连衣裙(490卢布)

*3件上等燕尾服(450卢布)

*2件细棉布虚襟(50卢布)

(译注:Манишка,男女服装胸前可拆卸的假领,英语称Dickey)

*10根白色鸵鸟羽毛笔(350卢布)

*11普特喀山蜂蜜(110卢布)

(译注:1普特约等于16.38千克)

*100只大肥鹅(30卢布)

*500枚鸡蛋(2卢布)

*20磅进口红鱼肉(3卢布)

(译注:鲟鱼、鲑鱼等)

此外:

*租用一俄亩荒地一整年(15卢布)

(译注:1俄亩约等于1.09公顷)

伊万·冈察洛夫-《奥勃罗莫夫》(1859)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件红木沙发,包巴拉坎厚呢子(245卢布)

*10副城市用的双套马雪橇(1750卢布)

*2辆带弹簧的四轮轻便马车(1100卢布)

*18件包黑皮革的写字台(396卢布)

*黑色浣熊毛皮一条(440卢布)

*1200个彩色瓷碗(500卢布)

*100个用来摆放半身塑像的红木底座(900卢布)

*5普特茴香皂(35卢布)

*17罐用来擦手的扁桃仁粉(34卢布)

*100个大西瓜(600卢布)

*20俄寸长短的小鲟鱼10条(700卢布)

(译注:1俄寸等于4.4厘米)

此外:

*在彼得堡“大海洋街”租住12个房间的寓所一整年(3300卢布)

伊万·屠格涅夫-《贵族之家》(1859)

稿酬:4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000卢布)

*10座书柜(160卢布)

*100瓶黑墨水(60卢布)

*50短令荷兰纸(770卢布)

(译注:“短令/стопа”是俄罗斯旧计量单位,用于纸张时,一短令等于20“刀”,即480张。引入公制单位后废除)

*4条英国披肩(1000卢布)

*2个大甜瓜(5卢布)

*2瓶香槟酒(5卢布)

伊万·屠格涅夫-《父与子》(1862)

稿酬:4775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30辆简易的运货大车(1800卢布)

*100条双人毯(190卢布)

*4把包黑皮革的白桦木圈椅(10卢布)

*10顶有绦带的女帽(600卢布)

*带昂贵花边的送殡素服一件(700卢布)

*4条英国披肩(1000卢布)

*400袋马铃薯(400卢布)

*波西米亚玻璃匣一个(70卢布)

*2条朴素地毯(5卢布)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1868)

稿酬:7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梁赞省的一片橡树林(5000卢布)

*四座四轮敞篷马车一辆(1000卢布)

*10个两俄尺高的五斗柜(500卢布)

(译注:1俄尺约等于0.71米)

*10面红木框镜子(175卢布)

*10普特茴香皂(70卢布)

*两个40维德罗容量的橡木大桶(20卢布)

(译注:1维德罗约等于12.3升,即1/40桶)

*30瓶美国罗姆酒(30卢布)

*10普特英国奶酪(200卢布)

*精制羊皮包(4卢布10戈比)

*最后再加一瓶黑墨水(60戈比)

伊万·冈察洛夫-《悬崖》(1869)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辆(4000卢布)

*100个衣柜(2700卢布)

*100个红木制呢子面折叠牌桌(850卢布)

*3件时髦的衬衣(150卢布)

*4件上等燕尾服(600卢布)

*50短令乐谱纸(1100卢布)

*1200根英国铅笔(400卢布)

*200袋马铃薯(200卢布)

尼古拉·列斯科夫-《神职人员》(1872)

稿酬:3750~4000卢布

假定3875卢布吧,可以买到:

*四个座位的轿式马车(2000卢布)

*8顶夏季帐篷(800卢布)

*350瓶黑墨水(210卢布)

*4顶德国海狸皮帽子(100卢布)

*英国款式马鞍一个(23卢布)

*700个绿色酒瓶子(70卢布)

*10打瓷餐盘共120个(50卢布)

*10俄石进口豌豆(100卢布)

(译注:1俄石散装物体约209.91升)

*300副毛线俄式无指手套(48卢布)

*100头较大的猪崽(225卢布)

*60普特盐腌欧鳇鱼头(135卢布)

*150瓶波尔图红葡萄酒(75卢布)

*40俄磅巧克力(28卢布)

*1普特大扁桃仁(11卢布)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稿酬:10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莫斯科的房子(12000卢布)

*梁赞省的橡树林(5000卢布)

*带蓬轻便马车(570卢布)

*无弹簧的四轮轻便马车(300卢布)

*1000支各厂牌雪茄烟(40卢布)

(儿按:此处似应为“100支”?)

*30把红木制、包巴尔坎呢的伏尔泰椅(600卢布)

*5个餐具柜(95卢布)

*2条貂皮披肩(800卢布)

*10双小牛皮轻便靴(80卢布)

*100个皮包(330卢布)

*60个钢剃刀(85卢布)

*120个瓷碗(50卢布)

*4普特硬脂蜡烛(40卢布)

*4个大甜瓜(10卢布)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1899)

稿酬:21915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莫斯科市赫莫夫尼基区半套房子(12000卢布)

*140短令水印纸(3500卢布)

*500盒英国钢笔尖(875卢布)

*70个马鬃毛床垫(3500卢布)

*50普特青铜大锅(1000卢布)

*200个白铁洗手盆(140卢布)

*10辆手推车(300卢布)

*120双俄罗斯毡靴(360卢布)

*10普特火钩子(32卢布)

(儿按:火钩子称重卖?存疑)

*2普特黄肥皂(7卢布)

*200桶巴伐利亚啤酒(200卢布)

(译注:此处一桶应为12.3升)

*针织毛线围巾一条(1卢布)

费奥多尔·梭罗古勃-《小恶魔》(1926年,生前最后一版)(这本小说梭罗古勃再版了十次)

稿酬:1000卢布

这笔钱可以买到:

*100个帆布包(385卢布)

*100个普通的黄铜茶炊(231卢布)

*5个桌面电话机(250卢布)

*6双男式套鞋(21卢布)

*2盒雅罗斯拉夫尔黄花烟(40卢布)

*2条男子束腰带(1卢布10戈比)

*2小瓶黑墨水(90戈比)

*45千克下水灌肠(70卢布)

*1千克香肠(1卢布)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马克西姆·高尔基究竟有多少钱?

普罗大众对高尔基的印象,多半是无产阶级作家,清贫廉洁,略带流浪汉气质。其实不然!高尔基自幼过着富足生活,穿戴考究、吃香喝辣。本文无意“抹黑”这位作家的形象,只想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观点——基于现实而非政宣的观点。

小少爷

让我们从头说起。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富商外祖父家中。众所周知的“木匠父亲”叫马克西姆·彼什科夫,但人们常常忽略了他还是阿斯特拉罕“科尔钦轮船公司”一名经理。1871年夏天,年幼的阿列克谢失怙,吝啬外祖父虽未给他万贯家财,但这个小孩的生活水平仍远远超过其他下诺夫哥罗德人——直到1879年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发疯。

至于他后来所谓“走向人间”的悲剧经历,其实是当年一种惯常情况。店铺、工坊的“跑腿小厮”每个月能挣2~5卢布,与之相比,伏尔加纤夫月工资15~16卢布,工作条件艰苦的水手15~20卢布。需要补充的是,“跑腿小厮”可以无偿住在雇主家里,三顿热饭不花钱。

后来青年时期流浪各地,若非故意作秀自我宣传,只能说是任性,而当时恰恰兴起一种脱离安稳、四处漂泊的风尚。

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第一次使用“马克西姆·高尔基”作为笔名,1892年9月刊登在第比利斯《高加索报》上。

下诺夫哥罗德名流

回到故乡,高尔基开始与地方上流人士交往,多为大商人、企业家、戏剧爱好者、官员等辈。他和歌唱家费奥多尔·夏里亚宾关系密切,1902年为了帮朋友实现愿望,高尔基赠与夏里亚宾一笔钱建学校,由于所需数额巨大,又在下诺夫哥罗德商界中集资筹款。此间学校目前仍在(译注:下诺夫哥罗德第140学校,校史陈述略有差异)。

高尔基很早意识到了照相术的力量,乐意给下诺夫哥罗德时髦摄影师马克西姆·德米特里耶夫当模特,就在他精心布置的寓所里。

高尔基可能是在布格罗夫的公益客栈内观察了流浪汉们的生活(布格罗夫是伏尔加河地区大粮商,热衷慈善事业),结果写出戏剧《在底层》。该剧不仅登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更出国展演,仅马克斯·莱因哈特剧院就演出六百多场(有改编)。版税收入使高尔基具备财力资助布尔什维主义分子,具体分配如下:40%归布尔什维克和高尔基银行账户,20%归经纪人亚历山大·帕尔武斯——是的是的,就是那个俄罗斯革命中鼎鼎大名的家伙。

出国旅行

高尔基经常旅行。比如1906年乘坐远洋客轮头等舱抵达纽约,女演员安德烈耶娃(译注:高尔基的实际妻子)同行。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支付旅费。

高尔基在美国的活动同样花销不菲,赴宴请客给自己争面子。觥筹交错间,他成功阻挠了俄皇政府准备向华尔街银行家借款五亿美元的计划。

1913年,大作家结束卡普里岛舒适生活返回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同新政权的关系渐渐恶化,1921年赴德国“治病”。

重返苏联

直到1931年斯大林同志才有机会邀请高尔基回苏定居。1934年他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被钦定为“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

高尔基各种著作出版了数百万册,其中相当数额用于维持日常开销。苏联当局还把原属于里亚布申斯基的公馆、位于戈尔卡和克里木半岛的别墅送给高尔基居住。1936年高尔基家每月支出预算是一万三千卢布,内务人民委员会经济管理局第二处负责这笔钱。

同时代普通作家一本书的稿酬约三千卢布,大型工厂平均月工资是231卢布。

作为对享受厚待的感谢,高尔基支持镇压迫害、吹捧特务部门。写文章把所谓“破坏分子”称作苍蝇、绦虫、寄生虫、半人类活物、退化变质者。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三事

珍贵的福音书

当作家途径托博尔斯克前往鄂木斯克流放地时,十二月党人丰维津(退役少将)的妻子设法捎给他一本福音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鄂木斯克的最初两年既无书籍也无纸笔,所以只能反复阅读福音书。

这位作家甚至连一根铅笔也得不到,于是用指甲在书页边缘“掐笔记”,共“掐”了约1700字。这本珍贵的福音书陪伴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文字艰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拿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苦役劳动做对比:“……我就是个干苦役活儿的人。在西伯利亚做了四年苦役,后来的工作和生活我都能够忍受……”。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明白体制内的前程终归比当作家的落魄生活好一些:“我辞职是因为想辞职…… 日子真不愉快,像在白白浪费大好光阴…… 我要开始地狱般的工作了……”(1844年书信)

26天一本书

长篇小说《赌徒》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基于作家的亲身经历——此前不久,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赌钱欠下一笔巨债,逃往欧洲暂避,必须在期限内完成一部作品来偿还。

《赌徒》于1866年10月4号~29号顺利完成,这得益于速记员安娜·斯尼特金娜的高效工作。次年两人喜结良缘,陀思妥耶夫斯基向妻子保证今后远离赌博。

《冬天里的夏日印象》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篇政论文集的题目,1863年首次刊登在《时代》杂志上。在这篇”整个夏天的小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记述了此前他游览欧洲的印象,顺便讥讽了俄罗斯人对欧洲的印象。例如他观察到:“难道您不知道,在我们所有俄罗斯人(至少阅读这本杂志的人)当中,不了解欧洲的人比不了解俄国的人多两倍吗?我说两倍已是留情面了,实际大概十倍吧。”

“是让世界毁灭,还是我不喝茶?”

离了浓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没法写作。当他夜晚写小说的时候,桌上总有一杯茶,餐厅的茶炊也总是滚烫的。

献词与神圣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最后一部作品(也许是最著名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献给爱妻安娜·斯尼特金娜。小说中“佐西马长老”这个人物形象,是作家受到“三位一体隐修院”创始人、苦行僧佐西马(韦尔霍夫斯基)生平事迹影响而创作的。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