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东德“斯达汉诺夫”?

1950年7月27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设立“劳动英雄”奖。该奖项不仅是荣誉头衔,既有实打实的一万东德马克现金,还能优先分配住房、优先排队买车等。麦穗、圆规、铁锤、月桂叶图案的金星奖章每年授予最多50人,包括车工、织布工、科学院院士及政治局委员…… 而他们共同学习的对象,乃是1948年一个班次超额采煤387%、人称“德国斯达汉诺夫”的煤矿工人阿道夫·亨内克。

阿道夫·亨内克1905年生于矿工家庭,父母双亡后由叔叔抚养长大。魏玛经济危机期间继承父业,二战后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1948年Lugau-Oelsnitzer煤田开采量低于去年,当地官员力图证明自己治下也能产生“斯达汉诺夫式”劳动者。他们起初选中青年采煤工弗朗兹·弗朗尼克,可小伙子断然拒绝破纪录工作,唯恐被同事们视为“工贼”。官员们转而要求阿道夫·亨内克担此重任,虽然无论其年龄(43岁)、外貌(秃顶)和名字(容易联想起希特勒)都不理想,却也没别的办法了。

刚开始亨内克也不想答应(考虑别人的观感),但最后宣布准备好冲击工作纪录。1948年10月13日他在两名德国统一社会党员及一名工会代表的陪同下进入矿井,在事先挑选的作业区十三个小时采煤24.4立方米(标准6.3立方米),超额387%。赢得奖品1.5千克脂肪、三盒香烟、一瓶白兰地、50马克外加一束鲜花。工友的仇恨紧跟而来:亨内克搬去东柏林做官之前他家窗玻璃多次被砸,单位配的车轮胎也被划破…… 此中原因很简单,就像苏联诸位“斯达汉诺夫式”工作者、以及各工业领域破纪录者一样,他们的成绩给了上级提高劳动定额的理由,工人实际待遇却并未随之提高。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大多数普通工人消极懒散,不肯效仿亨内克、斯达汉诺夫、拖拉机手帕莎·安格林娜、炼钢工人马卡尔·马扎伊、火车司机彼得·克里沃诺斯等如今已被人们淡忘的破纪录者那样努力奋斗。普通工人的工作条件完全不同,较之专门提供给破纪录者的条件简直天差地别。比如斯达汉诺夫平日只挥舞风镐工作,有一回派他去干支柱工和运煤工,导致整个班组瘫痪。

亨内克1948年创纪录的那个矿场,从掌子面往外运煤、运石的老旧传送带频频故障,特意为亨内克安装了崭新的,又额外安排几个人协助铲煤(采煤工一般自己铲煤或互相铲煤)。而且作业位置是亨内克自己选择的最容易操作的区域。甚至有传言称,下井前一天矿工们曾在掌子面的几个位置进行钻孔准备,便于亨内克更快、更轻松使用风镐——但很可能只是传言而已。

1949年阿道夫·亨内克获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级国家奖,奖金十万马克。1950年当选人民议会议员,后成为国家计委部门负责人,长期担任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64年获卡尔·马克思勋章(译注:相当于苏联“列宁勋章”)。1975年逝世。

从1949年开始,每年10月13日被定为东德国家纪念日:“积极分子日”。曾经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类似节日,都有纪录创造者,宣传机构都把他们树为榜样。例如波兰有矿工文森特·普斯特罗夫斯基、匈牙利有车工伊姆雷·姆什卡,后者1949年超额完成计划2000%,据说使用最好的车床、配备五名助手。伊姆雷享受了几年荣耀,终究难以忍受同事白眼,萌生退意。1956年匈牙利人民起义,伊姆雷失踪,传说逃往西方某国,要么丹麦要么比利时,在那儿继续干车工,后因“工作不力”遭解雇。

今天这些人几乎都被遗忘。大家忘了织布女工露易丝·埃尔米什,1950年代曾号召全国学习她的工作方法;忘了精纺女工弗里达·霍考夫,她的口号“今天我们怎样工作,明天我们怎样生活!”曾高悬每个车间…… 俱往矣,低效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对“超额完成计划”的病态迷恋同样消失于历史深处。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广告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