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韦特兰娜·库兹涅佐娃
1960年代后半段苏联未出现重大经济动荡。但仔细研究劳动者生活水平发现,其他许多国家在这段时期的日子比苏联更惬意。
整个赫鲁晓夫年间,震荡全国的危机此起彼伏。财政困难过后,1957年国债违约,粮食危机又卷土重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还记得排队3、4个小时买面包的场景,尽管前几年总书记刚在高台上宣布开垦荒地将彻底解决缺粮问题。赫鲁晓夫执政下的劳动力市场一片混乱,中央大量收到失业后找不到工作之人的诉苦信。
当然,各种事实表明,苏联经济这种深刻危机的根源是刻在骨子里的。赫鲁晓夫不跟核心圈子成员充分讨论就拍板做决策,甚至根本没想过预估后果。但当他1964年10月被撵下宝座,正如报纸、电台反复宣传的那样,是时候实行集体领导、总结将近半个世纪的党的统治、评估劳动者生活水平了。可惜结果——委婉地说——远非苏共中央所期望。
俄罗斯联邦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科学研究所1965年进行的调查指出,工人和职员收入水平有待提高。17.07%的家庭收入极低,每人每月少于30卢布。人均月收入30-40卢布的家庭占22.15%。报告明言最低生活水准是每个家庭成员每月40卢布,亦即约40%的国内人口挣扎在温饱线上。月收入65卢布被认为属于小康生活,但73.51%的公民达不到。
即便如此,最引人注目的还在后面。数据证明,在口口声声强调社会平等的苏联,消费方面的人口分层竟比美国更甚:
“工人和职员家庭的收入分化造成消费的显著分化。例如根据俄罗斯联邦中央统计局(ЦСУ РСФСР)资料,最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低于25卢布)每个月的肉和肉制品消费水平比高收入家庭(每人每月超过100卢布)少4.5倍、鱼和鱼制品少5.4倍、奶和糖少2倍、鸡蛋少4倍。
俄罗斯联邦(及整个苏联)的消费分化水平甚至高于美国。美国最高收入家庭比低收入家庭多消费24%的肉和肉制品、57%的奶。据劳动科学研究院计算,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只能满足一半的食物需求,工业品和文化/家庭生活方面的需求只能满足三分之一。
预算调查报告显示,收入低于25卢布的工人家庭购买布匹的数量比收入高于100卢布的家庭少3倍,鞋靴少2倍。低收入家庭极少购买丝织品和毛纺品,差距可达10-16倍。”
经济学家们提出一系列措施帮助国内穷人增加收入。但新计算很快表明,工人的贫穷是苏联国家本身胃口过高造成的。国家价格委员会1965年12月14日报告指出,苏联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应考虑降低物价:
“苏联含糖糖果的零售价及白糖的零售价相对较高。但巧克力制品的价格比它们更高,10倍于美国(苏联1千克板状巧克力15卢布,美国1.55美元)……
苏联糖价水平相对较高。据中央统计局资料,糖的价格指数相对1913年为300(1913年=100),面包的价格指数则是188。美国砂糖售价是苏联的27%,糖块是苏联的40%(按官方汇率)。美国1千克糖块价格等于1千克小麦面包,苏联则是3千克小麦面包。糖对于我国是一种高利润商品。国家成本占糖零售价的38%,销售税和利润占62%……
1966-1970年植物油商品库存将增加65%,人造黄油制品增加94.7%,人口增长5.7%,居民消费品增加41%。但苏联植物油零售价格水平相对较高。植物油价格指数相对1913年为540(1913年=100),相对美国价格为207(苏联人造黄油价格指数相对美国为250)。
苏联奶制品和动物油,尤其奶酪的零售价格比1913年的俄罗斯更高(动物油贵3倍、奶酪贵5-6倍、奶贵2.8倍),也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动物油比美国贵2.2倍、比英国贵3.3倍、法国2.1倍、联邦德国2.4倍,奶酪比美国贵2倍、英国3倍、法国2.1倍、联邦德国2.5倍)……
苏联鸡蛋零售价相对较高,比1913年的俄罗斯贵4倍,比美国贵2倍。”
苏联只有鱼类零售价能跟外国竞争,却不是每种鱼:
“与其他粮食商品价格相比,目前鱼的零售价较低,尤其1962年肉价上涨之后。特别是大西洋鳕鱼、河鲈鱼和其他淡水鱼(梭鲈鱼、欧鳊等)这种家常鱼…… 虽然总的来说水产品零售价不高,但某些罐头鱼、鲱鱼和个别种类的深海鱼价格仍显得过高,今后几年应向下调整。比如1913年盐渍里海鲱鱼售价29戈比,相当于5千克黑麦面包,目前1千克盐渍里海鲱鱼售价1卢布37戈比,相当于11千克黑麦面包。苏联的鲱鱼、沙丁鱼和其他种类鱼做的罐头售价较高。比如一盒105克沙丁鱼罐头苏联卖47戈比,美国相当于22戈比;一盒185克沙丁鱼罐头苏联67戈比,联邦德国18戈比;150克油浸熏鲱鱼罐头苏联65戈比,英国17戈比(按汇率折算)”。
葡萄酒价格悬殊严重。报告指出马斯喀特葡萄酒的苏联售价比意大利贵9.5倍,普通葡萄酒比法国贵5.39倍。
苏联工业品价格也比西方高昂。鞋子贵2-3.5倍,纺织品贵2-5倍,女式内衣贵4倍。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耐用品成本和零售价数字。比如当时最好的ЗИЛ冰箱成本95卢布60戈比,售价310卢布。国家出471卢布造一辆“乌拉尔-2”带斗摩托车,公民花1250卢布买回家。
甚至苏联的药品销售也是利润丰厚,报告说:
“药品生产和销售利润丰厚。以氯霉素(10片)为例,成本18戈比,零售价64戈比;含氨基比林和咖啡因的安乃近(10片)成本8戈比,零售价45戈比”。
国家价格委员会提出大幅降低相当数量商品的售价。之后价格虽有下降,但降价的东西却从商店消失了。为战胜赤贫现象,政府对自主企业进行柯西金改革:提高工人工资、扩大消费品生产。前一项可以说成功,但后一项未能实现,改革很快偃旗息鼓。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价格上涨的问题,直到苏联解体、计划经济落幕才迎来转机。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