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格鲁吉亚号”被炸沉之谜

塞瓦斯托波尔士兵鸣枪

1942年6月13日,德国飞机轰炸塞瓦斯托波尔港内涂装红十字标志的“格鲁吉亚号”运输船。该船被多枚炸弹命中,断裂沉没,几乎无人生还。

这起事件就像1941年11月7日德军在克里米亚海岸炸沉“亚美尼亚号”医疗船一样,被铭刻在第三帝国的罪行耻辱柱上。战后人们发现,此事有许多跟官方口径不一致的地方,直到九十年代仍然知者甚少。

“格鲁吉亚号”运输船与其姊妹船“克里木号”系苏联1928年向德国基尔港的克虏伯船厂订购,用于黑海客运经营。卫国战争开始后它被涂装红十字标志,执行后送伤员任务。

但该船沉没的情形令人不得不怀疑其“非军事用途”:被航弹命中后,船尾舱室发生了弹药殉爆,什么样的“医疗船”会运载军火?

有消息称“格鲁吉亚号”是从新罗西斯克出发抵达塞瓦斯托波尔。文件显示船上有708名增援军人和526吨弹药,其他资料亦有4000名援军、1300吨弹药的说法。而且“格鲁吉亚号”配备了强大的防空火力:5门45㎜高射炮、2挺大口径高射机枪和6挺7.62㎜双联机枪,这种程度的武装在“医疗船”上并不常见。

显然,“格鲁吉亚号”在红十字标志掩护下实际执行的是向塞瓦斯托波尔守军运送增援补给的任务,也许在返程时搭载伤员。但这并非惊人事实的全部。

1945年在最严格保密措施下对沉没的“格鲁吉亚号”进行了调查。1948年将断裂的船尾部分打捞出水,拖至卡扎齐亚湾,次年又将另一部分拖至相同位置。打捞行动前移除了残余弹药(但不是全部),某些资料称个别潜水员在作业时沾染剧毒物质,皮肤起泡死亡。

五十年代因残骸再次淹没,潜水作业恢复。据当代媒体报道,原因是苏联领导层担心危险物质靠近赫尔松涅斯政府机场。1956年12月报告:在“格鲁吉亚号”船体内发现几百枚填装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的76㎜、130㎜口径炮弹,以及包含上述毒质的大桶(或航弹)。

1959年“格鲁吉亚号”残骸最后一次被打捞,拖离克里姆半岛海岸,连同未转移的残余弹药沉没到很深很深的水下。

如此看来,苏联政府当年确有假借“医疗船”之名运输化学武器的嫌疑。但这又引出了两个问题:1、化学武器的用途是什么?2、“格鲁吉亚号”遇袭是意外吗?

既然化学战剂系从新罗西斯克运抵塞瓦斯托波尔,那就明显是用于防御战。《独立军事观察》2010年4月的文章介绍,苏军指挥层认为如果突然对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使用化学毒剂,很可能造成敌方重大损失,防止塞瓦斯托波尔陷落。由于卫戍部队弹药短缺,指挥部又无力予以快速补足,只能寄希望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2年春季苏军高层为进行化学战做准备的假设,还可以通过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往来密电间接证实。斯大林在密电中指出前线苏军面临着德国化学武器袭击威胁,要求丘吉尔提供一定数量的毒剂支援。

其实,鉴于苏联在战前生产储备了大量生化武器,本无需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求援。但丘吉尔决定在军事外交上支持盟友,表示准备协助苏联反击德国的化学战。1942年5月10日丘吉尔发表公开声明,警告德国如果使用化学武器攻击大不列颠或其盟友,必将立即遭受同等报复。

而塔斯社早在1942年5月8日就报道称德军在刻赤半岛对苏军“发动化学袭击”——此消息日后未获证实,故无人再提。但在当时,苏联通过宣传已然具备了动用化学武器实施“报复”的理由。

德国方面侦知英苏之间的谈判。1942年3月德军总参谋部已开始根据“阿勃维尔”方面的情报认真研究苏联进行化学战的可能性,4月份陆军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将军听取了相关应对计划。因此,五架JU-87轰炸机突袭一小时前刚刚进入塞瓦斯托波尔的“格鲁吉亚号”运输船的行动很可能是针对性的:德国已经知晓船上货物,并努力阻止其卸载。

这大概不是第一次向塞瓦斯托波尔守军运送化学武器。投降之前这些武器未被撤出,而是沉入海中,直到八十年代末在克里木半岛沿岸仍偶尔发现储存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的钢桶。

“格鲁吉亚号”沉没后,苏联高层或许认为塞瓦斯托波尔现有的化学武器不足以彻底改变半岛战局,遂被迫放弃了化学战计划。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