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洛夫28烈士”之一:伊万·多布罗巴宾的遭遇

苏联史书记载:1941年11月,红军潘菲洛夫师(步兵316师)28名战士在杜博谢科沃铁道站附近顽强阻击德军坦克部队进攻。战斗幸存者之一名叫伊万·多布罗巴宾,曾因其壮举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然而他在战后却被判刑,这是怎么回事?

多布罗巴宾1913年生于哈尔科夫省佩列科普村,本姓多布罗巴巴。21岁迁居吉尔吉斯,在当地一家报社当摄影师。

据其本人自述,曾于“1937~1939年在红军服役,参加过诺门罕战役并负伤”——但部队档案中找不到此项记载。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后,1941年7月他应征上前线,编入伊万·潘菲洛夫将军指挥的步兵316师。

1941年11月16日,多布罗巴宾中士随部队位于沃洛科拉姆斯克郊外的杜博谢科沃铁道站。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坦克师迎面扑来,于是战斗爆发,日后多布罗巴宾声称他击毁了四辆坦克、三辆装甲运兵车。

苏联军方起初认为多布罗巴宾和全连战友统统战死,1942年7月追授所谓“28勇士”“苏联英雄”称号。但多布罗巴宾侥幸生还,从昏迷中苏醒发现自己深陷敌后。

他的遭遇从此开始变得模糊。根据乌克兰第2方面军反间谍部门首长科瓦廖夫中将的报告描述,多布罗巴宾步行数天,误打误撞走入布良斯克州,被某个号称“瓦夏叔叔”指挥的游击队收留。

报告后面的内容犹如惊险电影情节。称多布罗巴宾随游击队作战、被俘,趁着苏联飞机轰炸的机会逃脱,遁入密林。后来再次被德军俘获,押送斯摩棱斯克,结果他又幸运脱身,藏在白俄罗斯森林中,设法抵达敖德萨州塔拉索夫卡村,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

后人考证发现,多布罗巴宾在游击队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存在多处矛盾。

1947年11月的刑事侦查档案则有另一番描述:称多布罗巴宾昏迷苏醒后被德军俘虏,1942年初跳火车逃跑,至迟6月在哈尔科夫州佩列科普村(译注:他老家)现身,因受到“遣送德国”的威胁,自愿加入辅助警察部门帮侵略者维持秩序,工作内容包括巡逻、守卫仓库、搜捕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等。1943年8月德军撤离,该村最终被红军解放,多布罗巴宾担心自己通敌的黑历史被揭发,遂逃往敖德萨州亲戚家。

1944年3月敖德萨解放,多布罗巴宾隐藏了过往经历再次参军奔赴前线。1944年8月他从家信中意外得知自己被追授“苏联英雄”,曾向师政治部门提交报告。多布罗巴宾战斗表现优秀,参加过雅西-奇西瑙攻势、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多次获勋,1945年5月在因斯布鲁克结束伟大卫国战争,复员回到吉尔吉斯。1947年末因叛国罪被捕,押回哈尔科夫老家以便实地侦查。

1947年12月16日的审讯档案显示,多布罗巴宾承认当过德军的乡村警察,但表示自己别无选择,如果拒绝将被遣送德国强制劳动。他向调查人员保证从未杀害或出卖任何同胞,一直在虚与委蛇,等候游击队或红军大部队到来。

可惜法院不相信他的故事。1948年6月9日多布罗巴宾被判处15年徒刑,剥夺一切荣誉和勋章,押赴下诺夫哥罗德某劳改营服刑。

1951年他首次提出宽大处理的申诉,被驳回。1954年斯大林死后他再次提出申诉,1955年3月30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改判7年徒刑,并从劳改营释放。

1960年代末多布罗巴宾主张应当为他平反,认为参加解放欧洲的战争足以赎抵通敌罪过。1980年代改革开始后媒体积极讨论多布罗巴宾案,尽管有多方记者支持,但1989年苏联军事总检察院调查后拒绝了平反要求。

1993年乌克兰最高法院裁定撤销对多布罗巴宾的原判决。但多布罗巴宾拥有俄罗斯国籍,俄联邦军事总检察院并不支持该裁定。

1996年12月伊万·多布罗巴宾在齐姆良斯克市逝世,毕生未能彻底洗清“通敌合作”污点。

在当代俄罗斯、尤其在乌克兰史学界,对多布罗巴宾的态度和描述截然不同。某些人坚信他是叛徒,与侵略者合作就该唾骂;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客观环境的牺牲者。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