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词助您了解“八月政变”

1991年8月18日-21日苏联首都及国内其他地区突发异常情况,史称“八月政变”。是谁最先把局势称为“政变”,谁在保卫“白宫”,坦克又是怎样开进莫斯科,以及什么人死在履带下?

ГКЧП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七名苏联党政高官和时任苏联克格勃主席宣布他们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ГКЧП是8月18日组建的,但第二天国民已得知其存在。政变分子原计划在国内实施六个月的紧急状态,这意味着军管、宵禁、新闻检查、禁止党务活动和民众集会。ГКЧП的目的是阻止8月20日《新联盟条约》签署生效,因为政变分子认为该条约将废除苏联。(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ГКЧП头目是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但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幕后操纵的是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委员会另六名成员: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苏联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奥列格·巴克拉诺夫、苏联内务部长鲍里斯·普戈、苏联总理(空前绝后的职位)瓦连京·帕夫洛夫、苏联农民联盟主席瓦西里·斯塔罗杜布采夫、国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亚历山大·季贾科夫。瓦连京·帕夫洛夫最年轻——53岁,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最老——67岁。

除以上八人,还有几位不参加ГКЧП但同他们密切合作之人,包括最高苏维埃第一副主席阿纳托利·卢基扬诺夫和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福罗斯

1991年8月18日,瓦连尼科夫和ГКЧП成员巴克拉诺夫、克格勃第九局(译注:警卫局)局长尤里·普列汉诺夫同机飞往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福罗斯(克里米亚南岸)的别墅。时年60岁的戈尔巴乔夫正在当地度假,虽然身体抱恙(坐骨神经痛),但已决定8月20日飞回莫斯科出席条约签署。

瓦连尼科夫后来表示戈尔巴乔夫总统对实施紧急状态的提议“不置可否”——无人佐证他这套说辞。虽然叶利钦曾怀疑戈尔巴乔夫佯装不知莫斯科局势,但戈尔巴乔夫本人却坚称自己“拒不配合”。最终,苏联总统被软禁在福罗斯别墅内,切断对外通讯,停放在机场的专机被扣押(防空司令的命令,他也支持ГКЧП)。

8月19日亚纳耶夫召开记者会,宣布戈尔巴乔夫“生病休息”,权力暂归他本人和ГКЧП。

《天鹅湖》

8月19日早晨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宣读亚纳耶夫的命令和ГКЧП声明。当天是星期一,电视台临时改变节目表,先放一段交响乐,接着播送芭蕾舞剧《天鹅湖》。顺便说一下,《天鹅湖》原本排在当天播出,但不是早晨而是晚间节目《时间》之后。

虽然苏联各地有多家电视台,但那天只允许国营俄罗斯电台和俄罗斯电视台运行,每隔一小时重播亚纳耶夫命令和ГКЧП声明。唯一的独立政论电台“莫斯科回音”上午被掐断,其记者正等待采访民主派政治家的时候,克格勃官员破门闯入。

“回声”记者电话求助“自由电台”和“国际文传通讯社”的同行。当年的“国际文传通讯社”是一家小型独立媒体,脱离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广播和电视委员会没多久,部分管理层休假未归。凑巧政变前几个月该社把自己的电话系统接上了SprintNet全球网络,以便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编辑部直接联系(一名编辑去美国实习后建立了国际文传通讯社美国分社)。记者们采购食物储备,又封堵大楼入口(虽然没人来冲击他们),持续报道事态发展和坦克进城。他们当然不是莫斯科同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但帮助了许多外国记者正常工作。

叛乱

8月19日事件发生几小时后,俄罗斯联邦(РСФСР)总统叶利钦就把亚纳耶夫、亚佐夫、克留奇科夫等ГКЧП成员和支持者称为“叛乱分子”。抗议者涌上街头,高举标语“打倒阴谋集团!”

8月19日下午5点ГКЧП部分成员在外交部大楼召开新闻发布会,《独立报》青年女记者塔季扬娜·马尔金娜直言不讳抛出问题:“你们知不知道你们今晚发动了政变?”

亚佐夫和克留奇科夫未出席发布会,因为带头发言的必须是自封的“代理总统”——也就是副总统亚纳耶夫。53岁的亚纳耶夫谈到戈尔巴乔夫“久劳病休”、民主原则及ГКЧП的合法性,虽然他语调平和,但双手颤抖、表情不安,令一些记者怀疑他是否酒精中毒。

政变分子表示他们是根据苏联《紧急状态法》行事,坚称几个月前戈尔巴乔夫已知情同意,却翻脸背叛他们。

“白宫”

8月19日上午9点莫斯科已出现群众自发集会(其他城市也有集会,但意义比不上首都)。市民聚集在马涅什广场,去年2月份此地举行了要求废除苏联宪法第六条的集会,参与者达三十万之众,今年1月份又有支持立陶宛独立的十万人在此示威。所以很多市民一看见播《天鹅湖》,抬腿就往广场赶。

第二个抗议中心是特维尔街的“莫斯科公用事业委员会”大楼,首都市长加夫利尔·波波夫当天在喀山休假,副市长尤里·卢日科夫一大早召集代表们开会,宣布成立“抵抗ГКЧП指挥部”。第三个抗议中心是“纪念协会”工作人员设立的。

日出时分“白宫”的第一批捍卫者到达克拉斯诺普雷斯涅堤岸街,抵抗政变领袖叶利钦上午9点多也来了。今天的“白宫”是俄联邦政府大楼,但1991年是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所在地。三天两夜间人群把“白宫”围得水泄不通并修筑路障,据参与者回忆,这些人包括政治家、大学生、音乐家、演员、阿富汗战争老兵、朋克、民族主义者、莫斯科企业工人、外地游客等。

叶利钦

政变发生前两个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得票率57%。政变当天克格勃领导层派“阿尔法”小组前往莫斯科郊外阿尔汉斯科耶的叶利钦别墅,但未授予明确指令,特战队员们坐在灌木丛中眼睁睁看着叶利钦乘车奔赴莫斯科。

叶利钦在“白宫”大台阶前登上“塔曼”师一台坦克,向群众宣读《致俄罗斯公民》:“我们号召俄罗斯公民给予叛乱分子应得的回应,要求恢复国家的正常宪法发展。要求立即召开苏联人民代表特别大会”。支持叶利钦的力量除志愿者队伍外还有共和国(俄联邦)一级的安全部队,尤其俄联邦内务部分队。俄罗斯各城市警校学员纷纷赶来保卫“白宫”。

坦克

政变分子当然也倚仗国防部和苏联克格勃的部队。“塔曼”机械化步兵师、“坎捷米洛夫斯基”坦克师和106空降师开拔挺进莫斯科,重型装备从不同方向驶入市中心。伞兵包围奥斯坦金诺电视塔,克里姆林宫和“白宫”也被封锁。总共约四千名军人参加行动,ГКЧП成员解释说在紧急状态下投入部队是“正常的”。

为阻止坦克通过,莫斯科人运用手边杂物、无轨电车和大客车搭建路障。8月20日晚间第一批军人:叶夫多季莫夫少校手下的一个坦克连倒戈加入了民主抗议者行列。

“白宫”保卫者们时刻警惕部队动向。8月21日零点左右民众发现一队БМП装甲车沿花园环路行驶,认为构成威胁,决定在新阿尔巴特街(当时叫加里宁大街)“柴可夫斯基”隧道阻截。众人用无轨电车和沙袋迫使БМП减速,投掷石块、铁棍、燃烧弹打伤6名军人,又跳上БМП用衣物和布料覆盖观察窗。在此过程中,22岁的德米特里·科马尔不幸跌落摔死(或称履带碾死),37岁的弗拉基米尔·乌索夫被警告射击跳弹击中身亡,28岁的伊利亚·克利切夫斯基头部中弹而死(无法确定谁开的枪)。他们仨是“八月政变”仅有的三名死难者(不包括自杀的),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事后调查发现隧道冲突实属误会:这一队БМП执行的是宵禁巡逻命令,并非去攻打“白宫”,否则他们应当在花园环路右拐而不是进入隧道。

三色旗

1990以来全社会一直在讨论恢复革命前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俄罗斯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八月政变期间街头抗议者用各种材料缝制三色旗挥舞,很多人从春季的民主集会后就带在身上。

8月20日夜间一只飞艇挂着三色旗升上高空,这是莫斯科的浮空飞行员们在向抗议者表达声援。次日晨商品原料交易所加入反ГКЧП行列,交易员们扯着125米长的横幅从肉商街途经卢比扬卡广场走到“白宫”,高呼“打倒阴谋集团!”

8月24日送殡群众用巨幅三色旗埋葬科马尔、乌索夫和克利切夫斯基。两天前也就是8月22日,叶利钦宣布白蓝红旗是自由俄罗斯旗,正午时分悬挂在最高苏维埃楼顶。

“街垒摇滚”

8月22日白天“白宫”周边举行“胜利者大会”,夜晚举行“街垒摇滚”音乐会,“时光机”、“阿利萨”、“金属腐蚀”、“黑色方尖碑”等乐队的成员本身就在捍卫者之中。

其实8月21日众人防备坦克突击的时候已经举行过一次音乐会。音乐家安德烈·马卡列维奇回忆:“人家帮我拖来扬声器,又给我拿来吉他,于是晚上我就在街垒为人群表演”。“金属腐蚀”乐队的谢尔盖·特罗伊茨基演唱《俄罗斯伏特加》,其间共青团员差点儿跟摩托车手打起来。斯塔斯·纳明、康斯坦丁·金奇维等人也贡献了节目。

那时出现在街垒的其他当代俄罗斯名人包括:诗人德米特里·沃登尼科夫、女演员玛格丽塔·捷列霍娃和塔季扬娜·德鲁比奇、作家鲍里斯·阿库宁、导演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斯维亚托斯拉夫·费奥多罗夫等。音乐家兼指挥家姆斯季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专程从巴黎飞回祖国。8月20日的大会上,演员根纳季·哈扎诺夫模仿亚纳耶夫口吻对抗议者说:“亲爱的俄罗斯人!我想提请你们注意,我感觉很好,此刻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干净的政治永远不能用肮脏颤抖的手完成”。

特赦

8月21日凌晨内卫部队和克格勃部队明确拒绝攻打“白宫”,空军司令员建议国防部长撤军。ГКЧП败局已定,于是亚佐夫下令从莫斯科撤军。当晚22点俄联邦总检察长命令逮捕ГКЧП政变分子。

结果ГКЧП七人落网,内务部长鲍里斯·普戈枪杀妻子后自裁。其他支持政变者也陆续被抓,苏联元帅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在办公室上吊。一年半后被拘押者几乎都签了“不离境保证书”释放。1993年4月开始审理,1994年2月俄联邦国家杜马宣布特赦政变参与者。陆军司令瓦连京·瓦连尼科夫拒绝特赦,但8月份法院判决他无罪释放。德米特里·亚佐夫声称自己不能像瓦连尼科夫那样拒绝,否则“就会因出动坦克压坏莫斯科街道沥青”而获刑。

延伸阅读:

1991年潜艇擅自离港案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