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居四方的乌克兰人

▢ 弗拉基米尔·奥利尼克

很难在地图上寻找一个完全没有乌克兰裔居民的国家。换句话说,乌克兰是全世界人口流散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最保守估计,生活在前苏联疆域内(乌克兰除外)的部分或完全属于乌克兰族的人口约600万-1000万,500多万人生活在澳大利亚、南北美洲、非洲、西欧和东欧。在这些多民族聚居之地中,乌克兰裔侨民多半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语言、习惯、文化、宗教信仰和日常传统。只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乌克兰人被外语环境同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尤其北美、南美诸国和俄罗斯联邦。

大部分乌克兰侨民生活在俄罗斯联邦(据各种统计约200万-500万),摩尔多瓦(及外德涅斯特)40多万,哈萨克斯坦约40万,白俄罗斯约16万,波罗的海国家约10万…… 1990年代初马加丹州乌克兰裔占总人口16%,亚马尔-涅涅茨民族区(今称涅涅茨自治区)约18%,基希讷乌市约14%,哈萨克斯坦库斯塔奈州约17%。俄联邦秋明州现在还生活着20多万乌克兰人。更早年代,1926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什马科夫卡地区67%人口是乌克兰裔,切尔尼戈夫70%、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加里宁地区75%,北高加索的乌克兰人总数3106852。但今天大多数有乌克兰血统的俄罗斯公民并不愿意承认,人口普查时自报“俄罗斯人”,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库班、远东和西伯利亚及俄罗斯各个大城市。

放眼遥远美国,根据美国学者估算的非官方数字,那里约有200万乌克兰裔,几乎占全国人口1%。加拿大有约120万乌克兰裔,次于英裔(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法裔、德裔和意大利裔,排名第五位。

移民海外是许多国家历史上的固有现象,乌克兰亦不例外。那么,究竟哪些原因促使一代代乌克兰农民、小市民和手艺人背井离乡,去往他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追寻更好的生活?动机当然很多,往往相辅相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即贫穷驱使人们远走高飞。

乌克兰人大规模飘洋过海(主要航向北美和南美)始于19世纪下半叶,最早走的一批人多出自奥匈帝国的乌克兰乡土(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外喀尔巴阡)。如前所言,耕地不足和农村生活水平下滑是产生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因素,而美洲广阔的土地、有利的发展前景和政府对外来者的物质支持使其成为乌克兰人首选目标。

1870年几十个外喀尔巴阡乌克兰人率先到宾夕法尼亚州煤矿打工,加利西亚的农民和列姆科夫希纳的穷人紧随其后。慢慢地,乌克兰东部人口也逐渐抵达(虽然数量少很多)。1880年代巴西和阿根廷是最具吸引力的移民目标国,1890年代中期美国和加拿大最受青睐,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和太平洋、远东其他地区。乌克兰历史学家亚罗斯拉夫·格里恰克说:“1890-1900年78000人迁出加利西亚,到20世纪头十年已有22.4万余人离开这个国家。粗略估计1890-1913年间走出去的人数相当于新增人口三分之一”。

随着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国家政府对移民表现出兴趣,运输公司千方百计宣传新大陆创业的好处。乌克兰西部地区约有5000名代理人招募移民,广泛派发明信片介绍大洋彼岸幸福生活。由于这些代理人招募一个成人可得5美元酬劳、招募一个儿童可得2美元(这笔钱19世纪末不算少),所以他们绞尽脑汁、鼓舌如簧,力求拉来更多易受影响者。

本地热心人也对移民浪潮起了推波助澜作用。1895年利沃夫中等师范学校教授约西普·奥列西基夫在“启蒙”协会的资助下赴加拿大考察,回国写成两本宣传册:《自由之地》、《移民事宜》。这两本书和作者声望(译注:此人是农学家)成为鼓励移民加拿大的有利手段,亚罗斯拉夫·格里恰克说:出国“突然成了件大好事。美洲移民和欧洲季节工人把大部分收入节省下来寄回家,结果加利西亚的农民破天荒第一次有了钱,开始拿钱购买主要财富——土地。这些土地通常是波兰地主的,徭役制度废除后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经营方式”。

19世纪末-1920年25.61万乌克兰人进入美国,其中23.5万出自奥匈帝国境内,其余出自俄罗斯帝国境内(沃利尼亚省、波多利亚省、基辅省、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和赫尔松省)。同时期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走出4.73万人去巴西,1.5万人去阿根廷。按照加拿大学者彼得·克拉夫丘克的说法,1895-1914年间仅东加利西亚的移民数就超过30.2万人。而俄帝国境内乌克兰人较少去美洲的原因是帝国政府鼓励他们开发“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南部、东部地区。

19世纪曾有些乌克兰人迁居库班。只是这种迁居具有周期性,取决于年景收成。1868年《基辅人报》写道:“说起当地歉收(指波尔塔瓦省普里卢基),农民和哥萨克心中的移民愿望是如此强烈,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县里许多村子全员表示已经准备好了。他们根据自己条件推选几个办事机灵的人,凑钱派他们去考察适宜迁居之地,主要是高加索地区,两年前由于高加索总督的邀请已经过去了若干家庭。他们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在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地方过着怎样的自由生活。而且不仅普里卢基县有移民愿望,其他县和省亦然…… 离开的热情十分高涨,以至于许多富裕哥萨克和小市民情愿变卖自家产业搬去高加索…… ‘别人上哪儿我上哪儿’。”

移民在新地方建立定居点时会沿用他们家乡的名称。库班生活着许多扎波罗热哥萨克后代,因此村镇就叫卡涅夫斯卡亚、克里木斯卡亚、波尔塔夫斯卡亚、乌曼斯卡亚、巴图林斯卡亚、别列赞斯卡亚等。1868年4月20日颁布新法,规定人们无须申请军事当局和镇公社批准即可在库班军域内定居及获取财产,于是迁入者愈众。据1897年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结果,高加索地区生活着130.55万乌克兰人(根据语言统计,未考虑民族自我认同和籍贯起源),分布在北高加索、库班州、斯塔夫罗波尔省和捷列克州。

早年俄国沙皇命令开发伏尔加河下游的埃利通盐湖(译注:伊凡雷帝时代此处已有规模采盐业),乌克兰跑出来的“楚马科夫”(逃亡农奴)就被“聘请”为这方面专家,1747年起他们把从这里开采的沉积盐贩运至伏尔加河流域城市。关于此事,1889年《萨拉托夫档案委员会丛刊》第3期写道:“萨拉托夫省各乡主要是18世纪末逃出乌克兰和沃伦地主家的农奴后人居住。他们开荒获得土地,1795年被国家统一管理后人均分给15俄亩土地,每头牛亦得此数。之所以分地,是因为他们负责将盐从埃利通湖运至萨拉托夫(酬劳每普特13戈比),再运往卡米辛(7戈比)。无牛之人则在湖边采盐(每普特3戈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20年代盐运停止,将迁入者视同其他官家农民,而大俄罗斯人开始在附近定居,只按人头分地”。

于是盐运路线上出现了乌克兰人建立的自由民大村庄:波克罗夫斯克(恩格斯市)、尼古拉耶夫卡(尼古拉耶夫斯克市),克拉斯尼科夫卡等。1797年来自十五个自由民大村庄的人在埃利通湖盐场劳作,乌克兰人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共建立六十多个定居点,人口约20.05万。

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移民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的乌克兰人大幅增长。据乌克兰研究者叶莲娜·科瓦利丘克估算,1895-1897年仅从乌克兰九省迁往西伯利亚长期居住的就达16.1万人,其中2.25万后来因各种缘故返回故乡。另据1910-1917年征税人口调查,在西伯利亚的乌克兰人多达47.23万,其中37.59万在西部地区(托博尔斯克省、托木斯克省),约占总人口5.7%。

起初,有意在帝国无人区定居的移民们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比如免税2-3年(视地区而定),达到征兵年龄的人免服兵役2-3年,并有权获得前往移居地的路费减免、贷款和白白分配的土地。

1882年6月1日俄罗斯帝国议会通过关于组织移民迁居南乌苏里斯克边疆区的决议,规定十年内从帝国南部省份迁移2500个家庭(每年250户)到远东。同时指派敖德萨临时总督约瑟夫·罗梅科-古尔科采办粮食、种苗、农具、建材等移民所需物品。又成立了由阿穆尔边疆区学会创始人费奥多尔·布瑟主持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安置移民生活。

为此算了一笔细账:“从敖德萨迁移250个家庭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假定每户5人,每人花费60卢布,则共需75000卢布。购买燕麦250俄石(译注:1俄石散货约210升)、豌豆125俄石、小麦500俄石、黍米150俄石外加菜园种子(全部用于播种)约需10000卢布。供应移民抵达后最初一年半的食品:每人每月面粉1.5普特共33750普特,谷物10普特共5625普特,外加盐,总额75000卢布。置办农具如生铁器皿、大镰刀、弯镰刀预计拨款10000卢布。购买木工和细木工器械以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为移民建造仓库需款10000卢布。为移民建造住宅(每户1000卢布)需拨款25000卢布。此外还为移民准备马车轮子2000个、磨坊磨石40个及鞋靴和衣裳。因此,250个家庭的总花费需要17.5万-20万卢布”。

此外,政府还给每个移民家庭无偿提供役牛和15俄亩土地。小东西亦在考虑之列:“每户各样铁器5普特,钢片20普特,大镰刀5个、弯镰刀5个、斧头3个、刨子2个、凿子2个、门环1个、炉门1个等”。决议起草者客观评估了迁移途中的艰险,坦率指出无可避免的人命损失:“考虑到大部分移民系妇女尤其儿童组成,难以承受旅途辛苦,可以说能够抵达新环境的家庭将不超过200个。所以,每个移民家庭将要耗费公款1000卢布”。应当指出的是,政府每年20万卢布的移民预算当时足够在西南三省购买4000俄亩耕地。

1883年以前从乌克兰出发进入远东的移民必然要经过西伯利亚,或者乘火车、或者赶大车、或者步行。许多人受不了西伯利亚的低温和坎坷颠沛,转身返家去也。1883年敖德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海路开通,移民们多了一项选择。1890年《基辅人报》通讯员如此描述坐船迁居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痛苦:“来自切尔尼戈夫省和波尔塔瓦省的967名移民搭乘内政部地方自治局租用的法国‘坎通号’轮船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他们从敖德萨出发时共1027人,途中亡故63人,出生3人。死者包括患麻疹不治的未满五岁儿童,这种情况是由于船舱过度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所致。甚至眼下仍有移民在临时营地内死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经夭折了40多个小孩。过往经验表明,轮船航行如此遥远距离(10000多海里)耗时42-45天,穿越不同气候地区——尤其不健康的红海,载着大批人员而没有大的损失是做不到的。而轮船本身虽然拥有载客设备,但在目前条件下无法满足太多卫生要求。比如移民们抱怨缺水。轮船很难使用蒸馏淡水装置供应足额饮水(每人每天1-2升,其中1.5升开水),而众所周知,一个家庭,尤其在这样的旅途中,吃着腌牛肉,这点儿水量根本不够。部分乘坐‘坎通号’抵达的移民已经萌生返回俄罗斯的愿望,许多人考虑到贷款不敢退缩。今年迁居滨海边疆州的移民合计2240人,包括30户曾经住在列瓦河谷的库班农民”。

1905年始自车里雅宾斯克、终点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奔赴远东的移民们转而使用火车。据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奥多尔·扎斯塔夫宁估算:1906-1917年间约10.26万乌克兰人进入滨海地区,6.42万人进入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分别占这两个地区移民总数的61.2%和49.8%。乌克兰人在新疆域建立定居点,依照传统沿用家乡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阿尔希波夫卡、别廖佐夫卡、格里博夫卡、伊万诺夫卡、罗姆内、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切尔尼戈夫卡、斯拉维扬卡、康斯坦丁诺夫卡、波克罗夫卡、卡缅卡……

既然寻求新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政府很快就不得不停止向移民提供福利。但帝国并未放弃开垦生荒地的愿望。1890年7月底《切尔尼戈夫省公报》刊载:“切尔尼戈夫省长宣谕本省居民,内政部将于1891年迁移500个农民和哥萨克到南乌苏里斯克边疆区。自愿移民者必须拥有:无论年龄每人100卢布从敖德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旅费,每户600卢布在当地购置家当,每件行李1卢布8戈比运费。移民申请可写信或通过地方长官提交省长,将会获得有关移民情况的最详细信息,也可口头告知移民愿望。申请书应使用普通纸张书写,无须支付印花税。1890年11月1日之后将不再受理申请。所有迁移款项及必备家当不迟于1890年12月1日办妥,1891年2月1日之前决定移民的人必须做好出发准备”。

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乌克兰人民又面临一项挑战:“垦殖存量”移民。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1926年7月30日决议指出:移民措施最主要的任务是迁出乌克兰人口过多地区居民到远东、萨哈林、西伯利亚和卡累利阿-摩尔曼斯克边疆区。该计划打算在1925-1931年迁移17.7万个乌克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计划被延迟15年,文件也不再提“家庭”,改为“人”。1926-1940年288.5万乌克兰人被重新安置到远东、北高加索、南乌拉尔、伏尔加河地区及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期221464人被从白俄罗斯、高尔基州、西部州、伊万诺沃州和中央黑土州重新安置到乌克兰。

1930-1931年集体化过程中,6.3万户富裕农民(即所谓富农和富农狗腿子)被国家最高当局未经审判强制迁移到乌拉尔、西伯利亚东部西部、远东和雅库特地区。

乌克兰战后时期可说是第二次“全民移民”,相当一部分乌克兰人并非出于自愿生活在异乡,而几乎每三个人就有一人被迫变成“特殊定居者”。自二战结束至1952年仅乌克兰西部领土就有203662人被驱逐到苏联偏远地带,其中包括“地下民族主义匪帮”成员家属、“通匪者”(包括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神职人员)及家属182543人,富农及家属12135人,耶和华教派成员及家属8984人。

19世纪-20世纪初的移民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1921-1922、1932-1933、1946-1947年大饥荒,强制集体化时期没收生产手段和土地,斯大林大镇压,纳粹分子入侵,大屠杀,驱逐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和乌克兰起义军及家属出境,驱逐波兰人、德裔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最终驱逐乌克兰人出境,建设社会主义移民,开发北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处女地、撂荒地、石油及其他自然资源等,深刻改变了乌克兰的民族构成。被驱逐者大部分被迁入的俄罗斯人取代,这对人口状况产生了根本影响,余波至今仍能感受得到。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