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1900年生于喀山省莱舍夫斯基县阿尔韦迪诺村一户受洗鞑靼人家庭。幼年失怙,15岁进厂做工。1918年自愿参加红军,先后与高尔察克军、邓尼金军交战,内战结束留在部队。1922年成为俄共(布)党员。1925年结婚并收养一名孤儿。
1939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授少校军衔,任步兵42师44团团长。参加了1939-1940年冬季战争,战后该团移防白俄罗斯西部,1941年5月起驻扎布列斯特要塞。
德军重兵围攻要塞,加夫里洛夫率领约400人据守待援。6月29日夜晚要塞东部被重炮炸毁,少校和12名幸存者携带四挺机枪顽强抵抗,最终被德军打散。7月23日加夫里洛夫独自一人伤重被俘,治疗他的医生介绍:该人全身军装破旧,瘦骨嶙峋,胡子拉碴,满脸灰土,处于昏迷状态,体力极其虚弱,甚至难以做吞咽动作。德军士兵说加夫里洛夫被俘前一刻仍然勉力投掷手榴弹、持手枪射击,打死打伤多人。
之后加夫里洛夫关押于哈默尔堡战俘营、拉斯文布吕克集中营,1945年5月被解放该地的红军救出。
加夫里洛夫进入远东的“过滤营”,审查工作1946年6月结束。未发现他同纳粹合作的证据,所谓“自愿投降”无法证实。决定以“丢失党员证”为由开除党籍,剥夺军衔和“工农红军二十年”纪念奖章。
重获自由的加夫里洛夫返回鞑靼自治共和国,受到老乡带着疑虑的欢迎。因为有过被俘经历,不允许他在集体农庄工作,只好到区中心谋了份陶器厂的差事。一年后加夫里洛夫搬到克拉斯诺达尔,同样因前战俘身份碰壁,起初只能干杂工,后经朋友介绍在克拉斯诺达尔仪表厂当发货员。
加夫里洛夫在当地遇见一位同样命运艰难的失去家庭的妇女,遂成半路夫妻,住在市郊的半地穴土坯房内。附近生活着许多当过战俘或进过集中营的退役军人,他们尽力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加夫里洛夫的第二次婚姻无子女,认为发妻叶卡捷琳娜·格里戈利耶娃和养子早就死了。
1955年电台播出《寻找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系列节目,节目作者:作家谢尔盖·斯米尔诺夫1957年出版了《布列斯特要塞》一书,加夫里洛夫很快家喻户晓。党籍、军衔恢复,发还奖章。1956年布列斯特要塞幸存者重聚首,一位当地妇女透露了加夫里洛夫原来家庭的遭遇。这才得知第一任妻子和养子未死,两人1941年7月被德军安置营收容,营内人数众多德军无力看管,叶卡捷琳娜和尼古拉伺机逃出,栖身偏远村庄,之后尼古拉参加游击队。1952年叶卡捷琳娜瘫痪,1956年进入残疾人之家。国家安全部门发现尼古拉在军队服现役。彼得·加夫里洛夫把叶卡捷琳娜接到克拉斯诺达尔,可惜她只活了几个月,1956年12月逝世,葬当地公墓,具体位置今已不详,死前未见养子最后一面。
1957年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授予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苏联英雄”称号、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加夫里洛夫开始在全国各地旅行,积极从事社会活动,访问单位、学校,接受代表团、电影制作人和记者采访,撰写回忆录。从1968年直到生命结束一直住在克拉斯诺达尔市光明街(1980年改名加夫里洛夫街)的新建三居室公寓。
1979年1月26日加夫里洛夫去世,遵照其遗嘱以军礼安葬在布列斯特卫戍部队纪念公墓,与早年的战友们永远相伴。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