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俄罗斯的出租马车

“出租马车”一直是古代俄罗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圣彼得堡建城之初,马车夫们聚居在今天利戈夫斯基大街、大斯摩棱斯基大街等位置的棚户区,邻近主干道。从事出租马车这一行必须遵守严格规定,违者将受鞭打或流放服苦役。18世纪上半叶行业规章修订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705年。从1739年开始设立专职人员监督出租马车运营情况,限制夏季时速不超过10俄里、冬季12俄里。

1783年开始把规章条文写在《出租马车运营证》上,连同号牌发给马车夫。号牌上有该车夫所属警察分局的编号及其本人编号,必须佩戴在外衣显眼位置。至18世纪末这种号牌发放了5000多个。1883年彼得堡已有带轮出租马车1万辆、雪橇马车16000辆,组建了从业者行会。一般来讲出租马车分三等:低档的“瓦涅克”(1匹马、硬座,脏乎乎但廉价)、中档的“戈卢布奇科夫”(2匹马,更干净体面)和高档的“利哈切”(豪华款)。用现代出租车业的行话来说,这就是以收费“过滤”乘客,“利哈切”马车夫只拉那些富裕慷慨的客人,同时服务水平力求最高。此外还有一种“罗莫维科夫”(大车),光运货不载客。

出租马车夫通常8点钟出工,运营16到19个小时,部分人干夜班。车厂老板一般雇佣40-80名车夫,其中包括夜班的。马匹跑一天歇一天,车夫却没有固定休息日,睡在专门盖的宿舍,往往和衣而卧以备半夜忽然有人叫车。他们的大部分收入交给车厂老板,并为住宿、损坏的马具和马车修理单独付费。

1899年1月1日圣彼得堡市议会表决通过出租马车收费标准,分为白天价(15分钟20戈比、1小时60戈比)和夜间价(0-7点15分钟30戈比、1小时90戈比),从火车站、剧院和娱乐休闲场所叫车加收15戈比“趴活费”。但很少有人执行官方价,大多口头约定。20世纪初出现了里程计价器,固定于马车座椅,用小红旗标示。

火车站、大旅店和十字路口有出租马车停车场。按照市长的要求,使用纯种马和漂亮车的车夫被派驻一流旅店(米哈伊洛夫斯基街“欧罗巴”旅馆、兹纳缅斯基广场“大北方”旅馆等)、高级餐厅和俱乐部拉活。当时最大的停车场位于圣以撒广场蓝桥和喀山大教堂之间,今格里博耶多夫运河附近。如果马车夫在规定区域外停车、鲁莽驾驶或故意低速驾驶,可以进行罚款。

马车夫白天工间会到所谓的“大车店”休息、吃饭并喂马。彼得堡有几百家这种客栈,通常挂块牌子上写“马多槽足”以示地方够大。客栈院内可容纳20-40匹马,放置料槽投喂干草、燕麦,车夫们也可在此拎水擦洗马车。花园街和亚历山德林斯基剧院中间的“凤凰”客栈特别受欢迎,有两个出入口:客商走正门,马车夫走院门,后者主要在此等待亚历山德林斯基剧院夜场落幕。利戈夫斯基大街以前叫利戈夫斯基街,位于涅瓦大街和支流运河之间,当时属于马车夫聚集区,有旅店、客栈、酒馆、茶室、面包房等服务设施,还有自己的澡堂,每周开门三次。在此区域居住、经营的基本是卡卢加省外来人。一些小店伙计甚至扮演着“熟客银行家”的角色,因为马车夫不愿把收入交给车厂老板,所以委托信得过的店伙计保管,请他们给农村亲戚寄钱、代买生活必需品,有时赊账吃饭。

“前进吧,奋勉者!”——此言出自俄罗斯大作家安东·契诃夫之口,他1890年曾到叶卡捷琳堡参观。在契诃夫之前,访问这座大城市的外国人和俄罗斯人很少在旅行笔记中提及城市马车夫。此类文学作品写的基本是陪伴旅人克服乌拉尔山区艰难险阻的那种长途车夫,因为当时道路条件恶劣,行程漫漫,旅人有足够时间观察研究车夫的性格,使他们成为文章主角。

城市车夫就这样被文化人有意无意忽视了。但叶卡捷琳堡自古以来存在这一行,毕竟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俄罗斯帝国尤其乌拉尔地区严重依赖畜力运输,无论客运货运总归马车唱主角。城际往返属于驿站车夫和赶大车的业务,城内交通则是出租车夫的天下。

长期以来叶卡捷琳堡市内出租马车数量受制于市民财富程度。贫民坐不起,富人(不仅商贾和官员,甚至小市民阶层)自家养着车夫和马车。美国人乔治·肯南1885年到访,看见叶卡捷琳堡街头“精致的私人马车和出租马车,车夫身着制服……”

叶卡捷琳堡几乎每一处大宅院都有马厩和车库,居民们坐车出行既为办正事也为找乐子——尤其冬天。严寒时节大众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拉长雪橇,上面坐满浑身毛茸茸、眉眼笑嘻嘻的乘客,催动骏马从主街道尽头出发,沿着大路急速奔跑,接着转入本市通往上伊谢季工厂的林荫路,抵达工厂再折返,沿途不忘光顾饮酒场所。

可供叶卡捷琳堡人挑选的马车类型不少,有报纸为证。1880年7月16日《叶卡捷琳堡周报》刊登广告:“出售旅行用弹簧马车,请到瓦斯涅佐夫斯基街波尔科夫宅询问马车夫彼得”。数月前该报另一则广告称:“出售下列物品:三辆旅行用四轮马车、一辆市内四轮马车、一辆带蓬轻便马车和丝绒地毯,请找大教堂旁边哈利托诺夫宅”。1892年的广告说:“叶卡捷琳堡市郊切尔尼亚捷夫别墅出售轿式雪橇、普通雪橇、四座马车和四轮轻便马车”。

俄罗斯帝国城市居民区的马车运输业由市议会管理,1892年朝廷授权议会对马车运输业、马车类型、城市公共马车和其他社会马车做出强制性规定,并对使用马匹牵引的车辆设置定价。1900年的一部法律授予地方自治机关对载人马车业做出强制性规定的权力,并为在城市外居民点运营的载人马车设置定价。市议会可以从本市经营的马车业利润中酌定征收特别税。1887年颁布了马车税则:每匹拉车马每年征税不超过10卢布,内政部长和财政部长协商确定每个城市最高税额及免税例外。

我们来看帝国末期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新西伯利亚)的载人出租马车收费标准:
1.一小时路程40戈比,超过两小时每小时加收30戈比,不足一小时的按一小时计算。
2.从码头和火车站雇车不计算小时收费,而是根据目的地。
3.在码头和火车站之间移动的乘客,1人或2人携带手提箱的,收费75戈比。
4.从车站区雇车到火车站:30戈比;从火车站到中心区:50戈比;从卡缅卡区到苏尊区:40戈比。
5.从码头到中心区:50戈比;从卡缅卡河码头到苏尊街:40戈比;从码头到车站区:60戈比。
6.从卡缅卡河畔车站区到苏尊街:75戈比,继续走:1卢布;从中心区到苏尊街:40戈比,再往前走:75戈比。
7.从新广场雇车到中心区:29戈比,到车站区:30戈比,到扎卡缅斯基区:40戈比。
8.在同一个市区内移动:20戈比。
9.从卡缅卡出发到面包干厂:1卢布50戈比;从中心区出发:1卢布20戈比;从车站区:1卢布。
10.中心区到火车站区:30戈比;扎卡缅斯基区到苏尊街:30戈比。
11.沿着会堂和学校间的铁路线走:30戈比,再向前到叶利佐夫卡:加收10戈比。
12.从苏尊街到酒类专卖店及东侧毗邻街区:加收15戈比。
13.除上列位置外,抵达终点要求继续前进及一般出城:自行协商。
14.下列情况一点五倍收费:
а) 4月1日到9月1日:晚10点到晨4点;9月1日到4月1日:晚10点到晨5点。
б) 公共假期:复活节3天、圣诞节3天、圣三一日、谢肉节最后一日。
в) 每年4月1日到5月1日、9月1日到10月15日道路泥泞时期;此外确实出现道路泥泞应收一点五倍车费时,经地方行政机关核实,在本地报纸刊文公布并通知队长。
15.使用带油灯照明之弹簧车厢的马车夫深夜运营,另加收四分之一车费。

再来看比斯克市出租马车价目表:
白天每小时:35戈比。
单程,即从雇车地点到市内车站:20戈比。
从库兹涅茨基载客到卡赞卡的城市边缘或反方向:25戈比。
晚12点后载客每小时45戈比,单程25戈比。
冬季夜晚前往河对岸城区40戈比,白天30戈比。
对于多人同乘或出城,双方自行协商车费。
复活节三天、圣诞节和新年,马车夫一点五倍收费。
谢肉节期间市内乘车游玩:双驾马车每小时1卢布20戈比,单驾马车70戈比。
(上述价格信息摘自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藏《鄂毕河两岸与巴尔瑙尔市,1912-1913》统计资料)

20世纪初有个二十岁梁赞农民瓦西里到首都谋生,起初也是从最差的低档马车做起。他渐渐摸出门路,学会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短句招徕乘客,跟人家探讨时政和文学话题,还会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乘客们无不感觉惊奇,许多人特地找来坐他车。瓦西里的生意迅速红火,换了良马、好车,甚至印了烫金边的名片,车厢内总放着几本书。

一些城市的警察局规定马车夫有义务免费将重病、伤残或醉酒乘客送达目的地,必要时协助警察抓捕犯罪分子。
偏远的伊尔库茨克市直到1836年9月才出现第一批出租马车,明令禁止搭载儿童、老人、醉汉和不讲俄语的人,违者最高罚款25卢布。此外还要求马车夫遵守着装规定、保持仪容整洁,善待马匹,持牌上岗。驾驶时禁止嗑瓜子、乱喊叫、唱歌、打下流手势,一律靠右行驶,不准超车,除特殊情况外禁止随地停车,酒后上岗罚款15卢布。乘客雇车时不能对着马脸挥手,不能大声调笑、咳嗽或打喷嚏,以免惊吓马匹发生危险。

莫斯科出租马车行业出现较早,据说1645年有从业者二千人,1775年五千人、1838年八千人、1895年一万九千人。车夫年龄限制18-65岁,多数是底层百姓,也就是进城务工农民。当局要求他们挂车牌、穿制服、打扫车厢,不准酒驾。随着有轨电车和汽车的兴起,城市出租马车越来越不好干,1930年代这个行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