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回忆录的捉刀人

– 什么叫低调?
– 打赢战争、开垦荒地、复兴国家,之后二十年对此绝口不提!
(勃列日涅夫时代笑话)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名下著作的印数以百万计,强行冠以文学之名,列入教学大纲,共青团员和党员必须阅读并摘抄要点。可到了八十年代末又被大批搬出书店,当作废纸销毁。即使是从电影、文字、长辈口中间接了解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年轻人,多半也听说过封面作者为“勃列日涅夫”的几本回忆录。但这些苏联宣传丰碑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呢?

估计只有最天真、最幼稚的苏联公民才会相信:大名鼎鼎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同性接吻爱好者、各种勋章获得者就是他回忆录的实际撰写者。拥护“亲爱的列昂尼德·伊里奇”的人可能会提出总书记公务繁忙、日理万机,无暇亲自动笔,不得不寻求“捉刀人”协助,毕竟连文豪大仲马不也曾找人代笔吗?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人则通过创作嘲讽勃列日涅夫及其“文学作品”的笑话、双关谐语和民谣来抖机灵、找乐子。在所谓“停滞时期”,开这种玩笑肯定比斯大林时期更安全,但也不排除会被有关部门盯上。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当局不再试图掩盖“勃列日涅夫三部曲”——《小地》、《复兴》和《处女地》——出自他人之手的事实。现存政治局档案和直接参与者的回忆都表明这三本书的作者另有其人。

塔斯社(苏联通讯社)原社长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后来写道:“这本书是历史文献。列昂尼德·伊里奇虽没动笔写这本书,但书是用他自己的话语写的,来自他政治秘书的工作日记。曾经有人问我,《小地》是不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写的?我说不是他写的,但他是作者,由擅长文字的人基于他的话语进行文学加工而成。勃列日涅夫并不以行文见长……”

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小地》出自苏联著名评论员阿尔卡季·萨赫宁,他曾在《消息报》、《真理报》和《共青团真理报》工作;《复兴》出自评论员、作家、剧作家阿纳托利·阿格拉诺夫斯基;《处女地》出自《真理报》记者亚历山大·穆尔津。穆尔津本人证实这种说法,苏联解体后他对公众分享了关于创作“三部曲”的详细回忆。

据穆尔津说,以勃列日涅夫名义出书是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和后来的总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的想法,也是政治局设法提高领袖民间威望和受欢迎程度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因为年届七十的勃列日涅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逐步恶化,在人民眼中渐渐沦为漫画式人物,成为各种笑料、戏言的主角。

但显然他俩过于乐观,没想到最后帮了倒忙——谁会相信一个说话含糊、常常搞不清自己在哪、身边发生什么的老病之人突然创作力大爆发,一下子写出三本书?

穆尔津说为这个项目召集了一批苏联顶尖记者,根据各人长项分配任务。他本人是农业课题专家,参加《处女地》小组,这本书讲述苏联国民经济领域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之一:开垦生荒地的故事,勃列日涅夫当时担任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虽然形式上只要求大记者们“帮助收集材料”,保证勃列日涅夫日后会亲自撰写或口授回忆录,但从头到尾他们都是在党委领导的警惕目光下代笔写出一字一句。

亚历山大·穆尔津回忆:“这工作很无聊也很复杂,我自己到处寻找当年的垦荒者、地委书记、国营农场经理和哈萨克各部长、各领导,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勃列日涅夫的飞行员、他坐火车视察生荒地时端茶送饭的女服务员等。可毕竟年头久了,各种胡说八道日积月累,叙述中夹杂着吹捧和公然的谎话……”

但“勃列日涅夫回忆录”系列并未就此告终,《工厂喇叭声中的生活》、《祖国情怀》、《摩尔达维亚之春》、《航天的十月》、《关于共产党员的话》之类续作甚至在“署名作者”逝世后依然被收入《回忆录合集》。它们真正的执笔者至今未知,惟《航天的十月》例外——出自弗拉基米尔·古巴廖夫之手。此人跟那些公开自嘲的“同事”们不一样,他是以诚心诚意的态度来做这件事。古巴廖夫本身擅长航天和宇宙探索方面题材,所以被委托撰写总书记回忆录之一,介绍苏联航天成就及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子航天竞赛。

古巴廖夫后来写道:“我很高兴参与这部分工作。关键是我意识到:出现了一个能够如实、公开描述我国航天员和在此领域工作的人的绝佳机会……我以为审查机构不敢删改本书,因为它被冠以威严的、全能的Л. И.勃列日涅夫之名……”

然而天不随人愿。《航天的十月》写完呈送党中央,打算勃列日涅夫寿辰时出版。古巴廖夫得知以总书记助手为代表的“党内高层”已经读过他的书稿并予以放行,于是他相信自己忠实完成了党交办的任务,静待《航天的十月》付梓。岂知勃列日涅夫突然辞世,原计划全乱套了。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本来就对书稿中涉及国防和该领域顶尖专家活动的“机密内容”持反对意见,遂进行全面编辑,大幅度删除了上述内容。最终面世的这本“回忆录”仍然是个阉割版。古巴廖夫说:“删节是机械式的,甚至带着几分怨恨……”

由于外部干扰,书稿描述的一些时间和事件变得不准确,甚至出现了张冠李戴的谬误。当这本书真正作者的姓名大白于天下后,古巴廖夫不得不忍受来自同行的讥刺和嘲笑,虽然他当初并没写错。

亚历山大·穆尔津声称总书记没读过“自己的”回忆录(儿按:此言存疑,本文题图即勃列日涅夫在回忆录上签名),既没见过、也不知晓替自己代笔的是什么人。跟他直接沟通的从来都是党内助手。唯一的例外是《共青团真理报》某工作人员,姓名不详,长时间在他身边陪伴、观察。为什么安排这么个人?因为党内高层的出书计划没想就此止步,已经开始筹备创作下一部“勃列日涅夫回忆录”,题目是《在总书记岗位上》。然而总书记的亡故、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改革,就像盘旋在苏联国家上空的幽灵,阻挠了他们计划的实施。

那么给勃列日涅夫当捉刀人的报酬有多少?亚历山大·穆尔津说康斯坦丁·契尔年科亲口许诺过金钱补助,可惜未兑现。列昂尼德·伊里奇作为“三部曲”的署名作者,于1979年获得列宁(文学)奖。所以如果按照穆尔津的说法,真正的执笔者没拿到任何金钱、特权住宅或小汽车以酬谢他们“溜须拍马”的成绩。后来亚历山大·穆尔津“因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并祝贺其50岁生日”获颁“人民友谊勋章”,阿尔卡季·萨赫宁获颁“十月革命勋章”,他们觉得,这些勋章也算是对他们完成创造性工作的一种奖励。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