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3月10日明斯克无线电器厂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街一分厂外壳车间发生大爆炸,100余人罹难,30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次爆炸是二战后白俄罗斯境内破坏最大、受害者最多的生产事故。
当地时间3月10日19:30,明斯克无线电器厂(今“地平线”控股公司)一个生产车间夜班时段发生剧烈爆炸。巨响传到几公里之外,两层厂房完全坍塌化作废墟。明火不大,只在通风管道内蔓延,车间存放的生产废料被点燃。
救援队伍赶来前十多分钟,附近居民及过路人冲进事故现场全力救助伤者。之后警察和内务部队封锁了厂区周边。
由于救援队伍缺乏清理残垣断壁的机械设备,搜救工作变得复杂化。当夜严寒,许多被困者死于体温过低或失血过多。次日早晨吊车抵达,可惜功率不够,沉重的厂房残骸半空掉落,压死了正下方的被困者。搜救行动持续三天,好歹从瓦砾下拖出84具尸体,另22人送医不治,共106人遇难。最后获救的工人叫瓦列里·索洛维耶夫,顽强坚持三昼夜,腿骨骨折、体温降到24℃,终于重见光明。
日后出任苏联国防部长的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率领政府委员会从莫斯科飞赴明斯克。
官方资料中关于此事的信息很少,报纸也只做了简短报道:
“昨天3月10日明斯克无线电器厂生产车间夜班发生事故,造成人员死伤。受害者已送往医院接受必要的医疗救治。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
爆炸过后,社会上随即传出多个版本的事故原因,其中之一指出:悲剧发生前刚刚进口的奥地利清漆的特性未经过仔细研究。抛光工序产生的粉尘浓度极限规定为每立方米65克,但后来军队专家实验发现最低5克就能引起爆炸。
另一种分析则称车间的设计和建造本身存在隐患。尤其该车间最初计划用于纺织工业,其通风系统完全遵循另一套标准。对于目前的生产工艺,集尘设施应远离至少车间100米,以防火花意外落入通风管道引起明火和爆炸,但集尘设施就位于车间正下方,爆炸后连人带物坠入坑底,大大增加了事故损失。此外,工厂被认为有火灾风险无爆炸风险,从而又降低了生产安全标准。
1972年4月4日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议无线电器厂爆炸调查结论,正式认定工厂管理人员在验收和使用通风系统方面的不负责态度是引发灾难的原因。调查还发现,悲剧发生前工厂职工曾向管理人员报告车间粉尘浓度高,却被敷衍过去。
然而许多年之后,时任分厂主任的尼古拉·霍米夫却声称官方认定的事故结论完全错误,因为车间投产运行仅仅几个月,不足以积累导致大爆炸的粉尘量。并且企业实际上执行的是军工生产任务,不可能“按照纺织工业安全标准”建设车间。
无论如何,无线电器厂多名管理者,以及设计厂房(包括通风系统)的列宁格勒国家设计院相关人员都被认定负有责任。一分厂主任霍米夫判刑2年、服刑6个月遇大赦,出狱后在明斯克各组织机构工作到退休。无线电器厂厂长扎哈连科、总工程师库策尔也被起诉。厂党委负责人易洛多夫、党委书记乌季科夫、地区党委第一书记叶尔绍夫和明斯克市党委第二书记列皮奥什金受党内严重警告、解除职务。苏联无线电工业部部长卡尔梅科夫也被严重警告。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