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共中央收到关于食品供应不足的群众来信(上)

苏共中央收到若干信件,指出食品消费品供应恶化导致劳动者物质福利下降。部分摘录如下:

新切尔卡斯克市费奥多西诺娃来信说:
“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我再也无法对我们苏联人民面临的艰难境况保持沉默。人民诚实认真地投入全部精力到工作和学习,却没什么吃的东西恢复元气。商店空得很。我们挣的钱都给了投机商人,仍然活得半饥半饱。儿童和青年已经8个月未见白糖、奶油了,只有面包。这确实不算饥荒,但一代人不可能光吃面包健康成长。蔬菜、谷物全都没有。我知道国家现在困难着,粮食歉收,集体农庄不理想,国际局势紧张,可在各种建设项目和军人退休金上也挥霍了不少钱。人民有衣穿是要感谢党和政府,但食品供应到了危险边缘也是事实。我们的新切尔卡斯克工学院组织1200名大学生查体,发现250人有肺部病灶。孩子们苦啊,甚至连生活必需品都被剥夺了。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写这封信的不是什么心怀恶意的敌人,而是一个苏联妇女,一个母亲、劳动者、党员。我边写边流泪,因为养不好孩子令我心如刀绞,因为大学生每天忍饥挨饿15、16个小时坚持上课。技校助学金140卢布,学院300卢布,拿着钱却买不来吃的。”

莫斯科市地方党组织1927年老党员О.Н.瓦西里耶娃同志来信说:
“近三十年来我全心全意信奉我们党的全部决定、全部措施,从无丝毫怀疑,而且尽己所能协助其实现。那么我现在担心什么?我是出身舒亚(译注:可能指伊万诺沃州舒亚市)的女工,一直跟家乡有联系,那个地区未被战火波及,战前集市上摆满各种农产品,现在却空空荡荡。肉卖30-35卢布,牛奶一升6、7卢布,诸如此类。这是怎么了?依我看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党的干部。近些年,按照惯例,党的机关干部多是不了解本地情况的外地人,很少接触群众。”

39017部队转送军人А.М.叶罗申的信:
“当我得到探亲假的时候,我像只小鸟一样坐快车飞奔回家探望父母和家人。大家相见甚欢,毕竟我三年没回去了。但父母却沒能力设宴庆祝,尽管他俩很想这样做。我父亲是个受尊敬的熟练粉刷工,挣钱不比别人少,甚至高于一些人。我母亲患病不能劳动,两个妹妹未成年。为什么父亲养不起这样一个家?要知道他是个急公好义的人,不喝酒,我母亲也从不乱花钱,可以说他们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我们国家,虽然我没仔细算过,大概人均45普特(译注:1普特约16千克)粮食,还不包括处女地。请问这些宝贵的粮食到哪儿去了?月收入再怎么精打细算都不够正常生活的。工人是我们的主要成分,肩负生产重任。承担了这么多辛劳的人民,却没过上苏联人应得的生活。以我邻居为例,他是个强壮的、技术出色的钳工,挣1000卢布养两个孩子,从不看电影,因为他知道任何不必要的开支都会影响一日三餐。我是跟他谈过的。显然如今的生活比1950年更艰难了。我这次回家探亲,进商店买不着小白面包,听说还不光我们谢尔巴科夫(译注:可能指雅罗斯拉夫尔州雷宾斯克市)缺货。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请原谅我这封不寻常的信,身为共青团员我不能闭着嘴不讲实话。”

莫斯科市Н.克拉西洛夫给Н.С.赫鲁晓夫同志的信:
“我想通过这封信与您分享我对我国普通人的想法。我受过中等教育,自认对党的内政、外交政策方面各种问题足够了解,同时作为一个爱国者我也完全支持这些政策。但既然决定写信,就想谈谈我国生活中为数甚多的缺点和不足。让我们睁大眼睛仔细看一看、评估一番吧。应该说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很艰难。以我为例,家里日子尚可,每月预算2000卢布,按照当前物价这是维持中等程度生活的最低数字了。但我们国家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个水平,许多人的月度预算是500-600卢布,宽裕点儿的1000卢布。想象一下现如今600卢布过的日子吧。我们的人民经历了太多,现在该为他们创造正常生活条件了。而实际上,生活幸福的、有保障的人偏偏不是那些直接创造一切财富的人。苏联人民曾经饱满的热情不知何故消退了。每个人孜孜以求用各种办法赚钱,其他一概抛诸脑后。近几年政府成员访问了我国不少地方,这开了好头。应该继续这种实践,去亲眼看看群众生活,多走访那些特别困难地区,查明其原因并促使其改善。”

列宁格勒348厂工人П.И.季莫申致Н.С.赫鲁晓夫同志的信:
“您的历次讲话充满了慈父般的关怀与温暖的家常话。我们工人尤其爱听我们的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严厉斥责某些基层领导。唉,这种人又有多少被斥责过呢。现在我想以自己为例谈一谈,我是普通工人,五级起重工,每个月好的时候挣800卢布。大女儿16岁,小女儿4岁,一个儿子9个月,还有一个儿子跟苏联军队一样大(译注:指1946年出生)。也就是说我要抚养四个人,自己排第五。这种家庭的父亲没能力给孩子提供任何他们喜爱的东西。800卢布工资扣除房租、所得税、还债、工会费之后,五个人每天吃饭钱平均4-5卢布。此外,我们还要穿衣穿鞋,衣服鞋子都不便宜。理解了上述数字的人可以断言:这家五口人很难甚至无法靠工资生活,但仍要活下去。唉,我们就是这么过的。”

弗拉基米尔州穆罗姆市工人塔尔哈诺夫、科尔涅耶夫来信说:
“居住在穆罗姆市及附近地区工人阶级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难。我们的困难是什么?我们记得战后那段时间黑面包吃得饱,而如今想买2千克面包必须早晨7点开始排队三小时。从报刊上写的来看,情况越来越奇怪了,我们生产的东西明明比刚打完仗那会儿更多,但它们都去哪儿了以至于什么都买不着?直说吧,你们作为执政者如果无力保障工人的面包,那就重新发行食品配给证,好让我们免于饿死。”

来自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的信:
“目前乌里扬诺夫斯克市食品供应情况不佳。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日下降中。广播和报纸说每年的产量高于前一年,但我们的日子却相反:每年都比前一年惨。这可以通过举例说明:1952年一桶土豆售价3-4卢布,1953年7卢布,1954年涨到10卢布。1952年商店除了黄油也有植物油,1953年就只有人造黄油和牛油,1954年这两样东西变成偶尔供应,现今干脆什么油都没啦。不仅食品稀缺,工业品也缺,商店空空如也。我们当然知道我们被资本主义包围,时刻准备对付他们的挑衅,但尽管如此,总该有点最低生活水平啊。如果每天下班回了家,整晚东跑西颠买吃的,次日一大早再去上班,就别怪人们对生活发怨言了。所以我们首先求助您,请您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伸手救救我们。”

来自顿河畔罗斯托夫的信:
“战争结束十年了,战时的生活倒比现在还好些,最近尤其明显,每家食品店外总有千把人排队等候那可怜的半千克糖或油。集市东西非常贵,普通苏联人去一趟集市就没了一个月薪水,所以唯有那些月收入三千以上或掌握公款的人才逛得起。您自然很难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并做出正确决策,但您应当多加了解,因为群众的精气神高于一切,当前紧张时期更应达到其应有的高度。部队同样士气低落,军官薪金不够花,总是欠债,因为物价高昂且商店没什么可买的。听一听人们排队时的言论吧,我们这些基层老党员臊得无地自容。”

来自弗拉基米尔州亚历山德罗夫市的信:
“我们请求您过问一下亚历山德罗夫市劳动者的生活。战争结束十年了,所有报纸、杂志、文学作品连篇累牍谈论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相比战前飞跃提高之类。但抬起眼来瞧瞧实际情况怎样?我们平民百姓觉得,您要么不知道真实情况,要么知之甚少,毕竟我国党和经济领导人从来都爱夸大现实、报喜不报忧。像我们祖国这种国家,和平时期食品供应原本不该成为问题。真无法相信国家竟然这么穷,城市主要劳动群众的生活竟然这么难,商业组织即市国营商店竟然这么惨淡。我市商店无任何动物油存货,植物油紧俏,糖偶尔上架,卷烟为零,不见肉类,甚至面包都不多。衣裤鞋帽等在亚历山德罗夫也没什么可选的。劳动者们不得不把节假日用于往返莫斯科购买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工人平均工资同战前基本持平——400-500卢布每月,物价则不然:比如战前白糖一千克4卢布30戈比,现在11卢布;饼干4卢布20戈比,现在9-14卢布;战前300-400卢布就能购置一身中档男装,现在则须800-1000卢布。要么多掏钱,要么就找投机倒把分子买。自从商店供应吃紧,集市的物价也水涨船高,战前你花6-9卢布能买一千克最好的羊肉,现在25-30卢布了。每个共产党员面对工人只会空话连篇,听了叫人难过。依我们看,有人正在伤害劳动者、在他们中间制造不满。”

其他州亦有类似内容来信。

苏共中央总务部信访局主任(签名:卡巴什京)
1955年4月25日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