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亚·列宾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苏联时期被视为俄帝国对劳动人民压迫的象征,惨兮兮的、半饥半饱的贫农如牛马般沿河拉纤,挣“三戈比”。
实际情况却是,纤夫收入并不低,工作形式亦非多数人印象中的样子。
与一般认知不同,纤夫极少上岸拉船行进,因为伏尔加河自然环境决定了人走在地面无法对抗水流的力量。帆船或划桨货船进入难行河段,通常会派另一艘船在尽可能远的前方下锚,用缆绳一端连接后船,另一端系于船尾绞盘。纤夫们在前船甲板奋力摇动绞盘,助力后船克服逆流,之后重复这个过程。所以,伏尔加纤夫上岸拉纤通常是为了救援搁浅或破损进水且无法用马匹来代劳的遇险船。
列宾油画表现的恰恰是“拉船脱困”场景,货船悬挂倒置三色旗代表遇险信号。由于纤夫干这个活在泥泞中跋涉,故只穿破旧衣服。
这里必须指出,一些水流缓慢的狭窄小河及人工运河两岸确实曾有身背皮带的长长的拉纤队伍。据未经考证说法,1873年俄帝国交通部长阿列克谢·博布林斯基伯爵曾斥责列宾:“你究竟为什么画这荒谬的画?我已把这种陈旧落后的运输方式减少为零,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果然,随着蒸汽船和铁路蓬勃发展,货物运输变得又快又廉价,社会对纤夫的需求显著降低。
再谈报酬。19世纪中期一位普通纤夫月收入60-80卢布,指挥(领队)100-120卢布。地方医生和普通中学教师(属于中产阶级)月收入80卢布,医助35-40卢布。也就是说,普通纤夫在航运季节的报酬比肩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领队则跻身“富人”行列。
航运季节纤夫的饮食当然由雇主提供,后者必须保证他们吃饱喝足心情满意,否则每耽误一天都会造成严重损失。面包、肉、鱼、黄油、茶、烟草甚至鱼子酱,无需纤夫自己花钱,因此辛苦半年的纯收入足够全家之后六个月吃穿无忧。但拉纤毕竟是个体力活,一些领队后来改行当船长,许多发了财的普通纤夫则买地耕种或做点小生意。另一个能够证明他们经济实力的事实是:伏尔加河沿岸许多精美教堂最初是纤夫群体捐资修建的。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拉纤是报酬优渥的高强度劳动,对身体健康、不怕吃苦的人而言,干这行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作家兼报社记者弗拉基米尔·吉利亚罗夫斯基出身大贵族家庭,母亲是扎波罗热哥萨克。他年少时读书能力不强,考试失败,没带证件、身无分文逃家出走。后在雅罗斯拉夫尔找个拉纤的活,从科斯特罗马到雷宾斯克(当时的粮食转运中心)干了20天,也算是“体验生活”吧。
题图照片收藏在俄罗斯国立音乐博物馆(莫斯科),描述是:“玻璃负片,拉纤者,妇女拉着驳船沿河岸行走”。拍摄者叫В.В.列皮奥欣,摄于1920-1930年代俄罗斯某地。不应晚于1929,因为那一年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发文取缔了人力拉纤。
最后开个小玩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画了三年,3000卢布卖给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合每月83卢布,相当于画中人收入水平。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