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科学院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创建者、所长尼古拉·费多连科曾介绍过一则趣事:
“1960年代末,战争胜利的喜悦记忆犹新,“太空”这个词激励青年人发挥才智,而经历了两场大战的老人们则憧憬着活到共产主义。研究所制定了一份70-8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广泛的计算结果表明,到那时经济情况极不乐观。科学家指出:国家发展速度将不可避免地放缓;无论种不种玉米,1980年实现共产主义都是没希望的。预测报告本应一式三份提交政治局,然而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得知预测内容后,竟拒绝上报中央。研究所面临“异端思想”的指控,于是报告作者把它拿到涅斯库奇内公园一把火烧掉,免得惹麻烦……”
大约十年后,1975年本文笔者考上研究生,暑假在《科学与生活》杂志社物理和数学室当记者勤工俭学。酬劳每月320卢布,稿费另计,大大改善了经济状况。有一天,杂志副主编拉达·尼基季奇娜·赫鲁晓娃·阿朱别依(译注:赫鲁晓夫女儿)给笔者布置任务:去苏联部长会议下属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准备当时诨名叫“康波特”的东西——也就是用小块剪报资料来说明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联系。著名的欧安组织赫尔辛基会议开幕在即,苏联当然要“粉饰打扮”一番。
时任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基里林院士亲自接待笔者。听完来意,他吩咐外联处副处长提供一间办公室和所需全部资料。于是笔者在那间办公室埋首研究海量报告、协议和信件,努力完成这项艰难任务。那年月苏联向西方采购进口了几乎一切你能想象的东西:新型设备、谷物、鞋靴、服装、电视机…… 出口什么呢?肯定是原油啦。当然,帐上必须平衡。怎么个平衡法呢?经过几天工作,渐渐有眉目了:比如苏联卖给法国一台乌克兰制造的2.2万吨压力机,以制造数控机床闻名的“红色无产阶级”厂也卖了几台给英国人。资料越堆越多,忽然——
忽然一份文件映入笔者眼帘——这是一份你瞧见了就没法假装没瞧见的文件。内容显示,苏联除了从荷兰进口机床、电视之外,每年还要购买十万吨粪肥!十万吨,很大量啊,在当年要装4、5艘货轮呢。你能想象吗,一艘货轮——类似黑海“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那种体量的——装满了动物屎?气味浓郁啊,浓郁!
中午在富丽堂皇的职工食堂打饭的时候,笔者鼓足勇气问一位认识的官员:“我看到一份有意思的文件。虽然肯定不会公开,但我还是想问……苏联为什么买荷兰粪肥?我们自己的粪肥不够多吗?”这位熟人用一种……怎么形容呢……惊异的表情望着我,沉默片刻,说:“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你看啊……咱们的粪肥真的像屎一样……”
对于苏联经济,我从未听过比这更生动、贴切的说法,无论之前或之后。每当我面对苏联经济现实的时候,我都再一次服膺他这句话的正确性。
时光荏苒,到了改革年间,笔者把这事儿讲给俄罗斯农业化学权威之一、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副主席、莫斯科大学教授瓦西里·米涅夫,他道出其中原委:
“由于苏联1963年之前在本土进行的大气核试验、长期工业污染、以及喷洒DDT和含二恶英的农药,苏联广大地区早已被重金属、半衰期29年的放射性同位素锶-90和其他各种脏东西污染了。这些污染物大部分被植物从土壤吸收,富集在吃植物的动物的粪便与奶水中。如果此类粪便用作肥料,那么种出来的水果和根茎植物有害物质浓度将进一步增加,最终和牛奶一起端上餐桌。购自荷兰的生态清洁粪便全数运往为高级干部生产农产品的特供农场,因为他们跟其他人不同,绝不可以吃进锶-90、DDT和二恶英。”
进入21世纪,从海外(如挪威)进口无害生态粪肥的贸易好像仍在持续。
另一方面:苏联钢产量曾经比美国多两倍,但汽车制造量却比美国少五倍!苏联的棉花产量曾比中国多两倍,但纺织品却少两倍?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看一看俄罗斯机械制造业结构,答案呼之欲出。机械制造业需求大量资源,苏联人民对此深感自豪。按国际市场价格换算,1988年苏联机械制造业62-63%的产品是军用设备,32%是机床,仅5-6%是制造各种消费品的设备。钢铁变成坦克、装甲车和枪炮,而非冰箱和小轿车。
至于棉花也不难解释:自从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时代开始俄国就用棉花制造炸药。因此,咸海的生态灾难、乌兹别克斯坦被落叶剂浸泡的耕地,并非妇女儿童要买更多新衣服导致的结果,而是军工产业所需。
苏联时代一位重要经济学家曾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苏联没有国民经济,只有军事部门的附属产业”。然而,正如阿富汗战争和第一次车臣战争所显示的,巨额军费开支最终打了水漂。苏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效率低下——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