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连季·贝利亚战争期间的作为

1930-1940年代的拉夫连季·贝利亚是苏联最具实权的领导干部之一,因此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有着积极作为。

疏散

战争期间贝利亚在国防委员会担任高级职务,兼任最高统帅部常务顾问、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内务人民委员等。从重要性上看,他实际仅次于斯大林,也就注定了他在这些影响对德战争胜负的领域内的参与程度。

细究起来,贝利亚对最终胜利的贡献早在战前就开始了。1939-1941年在他直接过问下,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了2000多个生产设施,日后成为支撑战争的中流砥柱。德军入境,1941年6月22日苏联政府决定疏散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内务人民委员部(НКВД)用短短几个月时间转移1.5万多个单位、约百万人到东部国土。近千列火车几乎首尾相连,冒着轰炸和炮击将大量设备、材料运抵安全地带。

边防

战争头几天,苏联边防部队承受了入侵德军的沉重打击。边防军人进行忘我的、有组织的战斗,以惨痛损失为代价阻滞敌人前进脚步几天甚至几星期。

边防军隶属НКВД,因装备良好处于最佳备战状态。历史学家普遍承认贝利亚这方面贡献,战争爆发前他就有远见地下令为边防部队配备自动武器。拉夫连季·帕甫洛维奇之子谢尔戈·贝利亚说,边防军人的壮举不仅基于勇气和献身精神,还有赖良好的训练水平和军械供应——他父亲确保了每个边防哨所都有足够的步兵炮和反坦克炮。

1940年12月21日贝利亚命令:至1941年1月1日三年现役期满的7000名列兵和初级指挥员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中再留1年,将这些现役军人派往障碍区补充边防部队。

特别小组

1941年6月22日苏联特务机关开始投入反侵略行动。战争第一天НКВД内部秘密成立特别小组,任务是潜入敌后从事情报搜集和颠覆破坏。传奇特务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和纳乌姆·爱丁贡当时是贝利亚的直接下属,战绩突出。有一次,苏多普拉托夫和爱丁贡以合格人员短缺为由建议贝利亚释放劳改营内前国安人员,贝利亚问:“难道你们缺了这些人民公敌就不能工作吗?”,二人答:“不能”。于是贝利亚采纳建议,必要人员立即获释参与到特别小组中去。

《斯大林的最后骑士贝利亚》一书作者叶莲娜·普鲁德尼科娃给出了反映内务部队行动的统计数据:整个战争期间敌占区活跃着2222个НКВД/НКГБ作战小组,其中约600人作为游击队员参战,共消灭德军官兵22.9万人,炸毁火车2852列、公路桥和铁路桥1326座……

胜利前几个月,内务部队的贡献同样突出。他们负责清扫已被红军正规部队解放的地区,打击德军残余力量、各类通敌分子和民族主义者。在这些任务中,内务军人奉贝利亚之命继续奋战一年多,因为此类行动要比前线作战更复杂更困难。

后勤

1941年6月30日拉夫连季·贝利亚进入国防委员会,大半年后(1942年2月)按照各委员分工,负责监督国防委员会关于生产武器、弹药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准备有关问题。1943年1月党卫军官方报纸《黑色军团》刊文称:“广袤草原仿佛平地涌出越来越多的人员和设备,就像有个大巫师用乌拉尔的泥土批量造枪造炮”。

贝利亚在武器弹药制造和后勤供应方面的领导成绩获得政府肯定与奖励:1943年9月30日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7月9日授苏联元帅衔。

高加索活动

今人皆知贝里亚是1943-1944年大规模驱逐北高加索多个民族:库尔德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伊人的罪魁祸首之一(斯大林批准、贝利亚执行)。却很少有人知道,1942年夏秋之际这位内务人民委员曾到高加索执行完全不同的任务,身份是国防委员会全权代表。

对于第三帝国领导层来说,占领高加索地区可以弥补粮食、原油、矿石等原材料缺口。反过来,失去高加索将对苏联战争实力造成极大破坏。所以直到1942年11月都认为高加索(而非斯大林格勒)是德军主攻方向。希特勒抽调17万官兵、1100多辆坦克、4500门各式火炮和约1000架飞机编入A集团军群扑向高加索。谢苗·布琼尼呈送大本营的报告指出:严重缺乏防御如此重要地区的兵员和军械。元帅表示当地只有约24万作战官兵、94架飞机,无坦克,弹药、食品和药品告急。

贝利亚甫一抵达高加索就命令改善部队供应。尤其关注部署于山地的官兵,要求增加他们的食品给养,额外补充炼乳和巧克力。贝利亚每次下部队视察都会调整干部配置,以适应不停变化的战场形势。1942年8月31日大本营和斯大林本人支持贝利亚的倡议:将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合二为一。历史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