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2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禁止涉外婚姻。此后六年,苏联公民无法与外国恋人登记结婚,已经结婚的也感觉日子不好过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10月法令废止。
禁止的理由
一些材料指出,禁止涉外婚姻的官方解释是不希望本国妇女在国外受歧视。然而尚未看到哪份政府公文明确提及这一点。1947年2月15日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也未对禁止原因做出说明。
最可能的是,该决定是时代变化促成的。1930年代的苏联门缝开得很小,普通平民休想出国。战争改变了一切:首先,战后整个东欧地区都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在这些国家大量驻军。成千上万官兵长期部署,不断有人申请跟波兰人、捷克人、保加利亚人等外国异性组建家庭。其次,战时几百万苏联平民被掳往德国从事强迫劳动,这些受害者绝大多数重返家园,但有一部分因舍不下外国配偶不肯回国,当地政府也拒绝强制遣返这些人。
上述情况的大背景则是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及冷战开始。鉴于涉外婚姻实际是苏联普通人移民的唯一合法机会,政府担心即使几万人出国也会对苏联形象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担心不能说毫无缘故,比如乌克兰逃亡者维克多·克拉夫琴科1946年在美国出版畅销书,生动描述强制集体化的恐怖和斯大林统治的种种残暴,严重打击了苏联海外宣传。
影响
涉外婚姻禁令对两类人影响最大:驻外工作期间结婚的苏联妇女(人数最多),以及苏联境内与外国人结婚的妇女(少见,主要是嫁给外交使团成员)。至于男性军人,军法严禁他们娶外国女子。某些部队的军人甚至仅仅跟外国女性交往就遭受重罚。
所以该禁令最初针对的是那些被迫滞留外国并结婚的苏联妇女。如果她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办法很简单:婚姻作废,妇女遣返。而那些生活在美占区或英占区的妇女,解决起来相对棘手。苏联政府通常会说此类婚姻未到苏联领事馆或民事部门登记注册,因此无效。而且不可能去领事馆重新登记,因为“涉外婚姻违法”。一番操作下来,苏联女公民(最常见)或男公民(甚少,但也有过)很快就被送回国了。
如前所述,1940年代末绝大多数苏联人自愿或非自愿地回到祖国,仅1.6万人居住西欧各地,都是结婚生了孩子的。考虑到实际困难,政府决定不动这些家庭。
至于苏联境内的涉外婚姻,通常由国家安全部来处理。国安人员或者直接接触、或者通过亲属间接接触,千方百计劝说(或威胁)他们跟外国人离婚。如果某个苏联人的外国丈夫(或妻子)决定离开苏联,配偶禁止随行。哪怕找高官求情也没用!
凡此种种,后来引发了一些戏剧性事件,甚至法律麻烦。
联合国丑闻
在禁令生效之前,确有部分苏联妇女心情复杂地与“老外丈夫”一起走掉。比如嫁给约瑟普·铁托长子的塔玛拉·韦格就因这桩“丑事”于1946年迁居南斯拉夫。结果,她高官爸爸因“丧失阶级警惕性”被免职、开除党籍。
嫁给乌拉圭大使馆职员的叶夫根尼娅·杜姆诺娃,则是乌拉圭外交部长亲自向莫洛托夫提出私人请求之后,才得以跟丈夫一同出国的。
两口子经历更严重磨难的也有,甚至闹出国际纠纷。1946年底,女共青团员利季娅·列辛娜嫁给智利大使奥坎波之子。次年秋苏联和智利发生外交冲突,关系破裂。然而,奥坎波大使一家拒绝离境,除非儿媳妇利季娅跟他们一起走。智利政府隔海支持,不许苏联使团离境,直到小奥坎波获准带走妻子。
1948年夏天奥坎波大使被任命为驻联合国代表,赶赴纽约上任。小奥坎波不肯与妻子分别,长期租住“国立酒店”(译注:临近克里姆林宫),为防“绑架”二人终日寸步不离。后来奥坎波大使向联合国法律委员会(第六委员会)投诉苏联政府的行为,家事变成国际丑闻,仍未动摇苏联领导人“挽留”利季娅的决心。
这段时间里,国家安全部反复找利季娅做工作,要求她离婚。可无论国安人员怎么逼迫、亲属朋友怎么劝说,意志坚定的女共青团员始终不为所动。酒店方面将夫妻俩房费提高一倍,希望他们知难而退,结果——无效!再后来,列辛娜-奥坎波案竟被提交部长会议讨论,国安部长谢苗·伊格纳季耶夫建议驱逐小奥坎波出境,再以《刑法》58条逮捕列辛娜。可由于某种原因,他的建议未能实施。几个月后斯大林咽气,谁都顾不上这对苦命鸳鸯了。1953年底,奥坎波和列辛娜终于离开滞留五年的莫斯科前往智利。
皇亲悲剧
列辛娜和奥坎波的故事总算有个幸福结局,可惜其他人未必同样幸运。米什卡·巴比乔夫是俄罗斯龙骑兵军官伊万之子、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亲戚(译注:他母亲是孟尼利克二世的妻姐或妻妹)。伊万·巴比乔夫1898年护送俄罗斯使团抵达埃塞俄比亚,后定居,甚至当了省长。所以米什卡自幼在贵族圈长大,追随父亲成为军人,1930年被时任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送往法国空军学校,毕业后做过皇帝的私人飞行员,晋升为空军司令并创办民航。转入外交部门后,1944年米什卡被派驻苏联担任临时代办。
在此期间,米什卡与苏联女子柳德米拉·涅斯捷伦科娃相恋结婚,1947年4月生下儿子亚历山大。1948年初米什卡中风,部分瘫痪,苏联医生仅能保住他性命,遂决定去瑞典治疗。但苏联政府不许妻子、儿子随行。由于他注定无法回莫斯科履行原职,1949年政府把柳德米拉和亚历山大等人逐出莫斯科宅邸,并取消了二人的婚姻关系、没收结婚证。从此米什卡·巴比乔夫对妻儿的命运一无所知,不停写信试图联系,甚至请皇帝过问,终究未能团聚。1964年12月米什卡逝世,而柳德米拉为了不触怒当局,早已于1956年再婚,儿子改继父姓。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10年亚历山大赴埃塞俄比亚祭扫了生父坟墓。
普罗科菲耶夫案
涉外婚姻禁令不仅制造悲喜剧,还会导致法律麻烦,这就是所谓的“普罗科菲耶夫案”。你或许没想到,著名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竟然是苏联历史上唯一同时拥有两位合法妻子的人。
1923年,身在西班牙的普罗科菲耶夫与会说五种语言的歌剧女演员莉娜·科迪娜结婚,1936年二人携儿子奥列格定居莫斯科。谁知两年后普罗科菲耶夫移情别恋文学院女学生米拉·门德尔松(基辅人),瞒着妻子和米拉同居。
1948年初普罗科菲耶夫决定正式娶米拉为妻,此时尚未跟莉娜离婚。由于涉外婚姻禁令已经生效,民事登记处对此的解释相当“无懈可击”:认为与外国妇女(虽然莉娜持苏联护照)在境外缔结的、未经苏联领事馆登记的婚姻非法无效,也就没必要办离婚。莉娜闻听此事大闹一场,要求离开苏联,从此这个可疑的西班牙女人就进了政府“黑名单”。1948年2月(普罗科菲耶夫婚礼后)莉娜被捕,9个月后被判“间谍罪”、“叛国罪”,处20年劳改。
1953年涉外婚姻禁令废止。1956年6月莉娜提前获释,1957年打官司主张自己作为已故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唯一合法妻子的各项权利。法庭惊讶地发现普罗科菲耶夫第一段婚姻未结束,于是做出有利于莉娜的判决。然而米拉认为她也是普罗科菲耶夫合法妻子,提起诉讼。1958年3月最高法院支持其请求,和稀泥似的宣布两个女人都是“合法妻子”。后来苏联法律界管这件事叫“普罗科菲耶夫案”,普罗科菲耶夫也成了唯一同时拥有两位合法妻子的苏联男人。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