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科拉半岛“UFO空战”之谜

科拉半岛地图

苏联时代的大多数UFO目击事件属于机密。但政府没办法掩盖1965年9月18日中午12:20左右发生在科拉半岛上空的奇异事件,因为不仅本国军队,邻国芬兰的航空调度员也监测到了。

UFO空战

正如北方舰队防空专家和飞行员后来描述的,当天中午,对空雷达发现苏芬边界空域、民航空中走廊之外出现一个身份不详的物体,信号强度类似飞机。

该物体在4000米高度由西北向东南移动,时速1200千米,表现异常。它以极短的时间间隔偏离初始航线6-10°并迅速返回,同时在200-400米高度区间频频爬升俯冲。防空部队无线电呼叫无应答,芬兰方面表示他们也发现了该物体,并保证不是芬兰飞机。

短短几十秒,目标已经越过边界侵入苏联领空,开始向科拉半岛腹地深入。摩尔曼斯克派出两个战斗机中队紧急拦截,飞行员们接近目标位置却看不见任何物体,尽管4000米高度晴朗无云。地空导弹部队和高炮部队拉响警报,但仓促间来不及做有效反应。

突然,雷达屏幕“凭空冒出”第二个更大的物体,从22000米高度几乎第一个物体正上方,以8000km/h的速度向后者俯冲。

战斗机飞行员无论用目视或机载雷达都找不到这两个物体。就在地面报告第二个物体下降至约3500米高度之后片刻,空中忽然出现高亮闪光,飞行员被迫闭眼以免失明,飞机也剧烈颠簸。睁开眼后他看到某种爆炸,炽热的“涟漪”呈彩色同心圆状向外、向上扩散,闪着光快速变色——从亮蓝白色(仿佛电焊)到黄色再到橙色,熔融的液滴不停飞溅。为躲避这些不明残骸,中队长命令僚机向左上方机动,但耳机里只有噪声。机动过后队长立即目视寻找僚机,确认其正伴随飞行。巨大的发光圆环逐渐消散。

过了漫长的几分钟,无线电通讯恢复,但仍有吱吱啦啦的干扰。塔台下令返航,飞行员提升高度绕着爆炸区飞了一圈,然后返回机场。而在防空雷达屏幕上,第一个目标的最后位置出现模糊光点,1.5分钟后彻底消失。第二个目标急速升高,很快飞出探测范围。

军人并不是爆炸唯一目击者。“道路建设”研究所西北分部的大地测量员托沃·艾吉年和工人谢苗·兰古索夫当时正在坎达拉克沙至基洛夫斯克公路旁作业。他俩被刺眼强光吓了一跳,本能反应发生了核爆!兰古索夫大喊:“炸弹!领导趴下!”双双按照民防课所学知识原地卧倒,两手抱头。短促爆炸声震耳欲聋,但未感受到冲击波。过了一会儿起身观望,见天空大团橙黄色彩云正在扩散,碎块坠落如流星,随后出现同心圆。艾吉年的防震腕表12:24停转,直到远离爆心7千米后自动恢复正常。

二人忍着眼睛涩痛,疲惫不堪返回宿营地,中途走走停停,因为兰古索夫总说不舒服。他们的队长也远远望见天空异象,正焦急等待,连忙拿出酒、炸鱼和饼干。二人又饮了些茶,钻进睡袋连睡12个多小时!

委员会结论

克里姆林宫迅速获知科拉半岛上空发生的事件,专门成立了政府调查委员会,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极地飞行领航员、伟大卫国战争老兵、累计飞行时间28000多小时的瓦连京·阿库拉托夫。此人被纳入调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1950年代就多次在北极地区目击不明飞行物,进行过地面和空中观察。阿库拉托夫直到25年后才公开谈论委员会活动,因为保密期限已满。

当时参与处置的防空部队军官一律做笔录,飞行员写报告。由于事件原因的主要猜测是核爆炸,所以北德文斯克的一队民间专家三周后抵达现场。他们测量了辐射水平,未超过天然背景值10%。苔原上积雪厚达0.5-0.7米,未找到任何疑似残骸。

阿库拉托夫综合研究各项证据后,认为“外星智慧生命”才是爆炸的制造者。他表示,第一个物体是第二个物体的追击对象,因为第二个物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2.5分钟内从22千米高度俯冲到4千米,之后急速爬升。这种运动轨迹也表明第二个物体是受控制的:先接近——攻击成功——立即远离爆炸。任何人造飞行器都无法做到这些。

阿库拉托夫日后回忆:如果不是我在航空界的声望,那些空军和防空部队的高级军官根本不会听我讲话……

和往常一样,政府调查的结论肯定不能提及UFO,他们定义此次事件系一枚地空导弹试射失败导致。案卷被存档,很快被遗忘。

苏联解体之后该事件再次被提起。UFO研究机构“北极星中心”的热心人积极联系地面目击者——两位大地测量员,但没找到。寻找空中目击者(战斗机飞行员)的努力同样无果。一位叫埃米利·巴楚林的知名UFO研究者曾在坎达拉克沙的茫茫苔原搜索“飞碟残骸”,据说有收获。根据彼尔姆市“量子”金属检测公司2001年1月的鉴定报告,巴楚林提供的碎片含有99.9%的钨,以及微量的铁、铬、镍、钼、铪、铼杂质。巴楚林本人声称,这块残骸的特殊结构是其来自地外的无可否认的证据——也就是用超细钨粉以某种未知工艺制造的UFO零件。不过反对者指出,涡轮发动机叶片也有类似的金属成分和结构,这意味着碎片产自地球。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