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最显著的外表特征就是他的小胡子,理发师称为“小刷子”。令人好奇的是,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许多苏联党政军领导人也拥有他们“死敌”那样的胡须。众所周知斯大林疑心甚重,身边同志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会招致他的不信任,为什么对如此明显的小胡子却无动于衷?
实际上,希特勒并非这种胡须款式的发明者,二十世纪初它在欧洲各地十分流行,尤其军中。很难说第一位蓄“小刷子”的人是谁,但出现在苏联的时间显然早于希特勒上台掌权。
克里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是老革命,苏联首批元帅之一,当了15年国防人民委员。根据现存照片,他从内战时期就开始留“小刷子”,可谓工农红军小胡子典范。所以毫无疑问,苏联不会有人因此联想伏罗希洛夫“暗中同情”纳粹头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小胡子伏罗希洛夫声名鹊起之日,他希特勒算哪根葱。
或者可以这样讲:“小刷子”在苏联是伏罗希洛夫的个人记号,而希特勒则像个猥琐模仿者,他脑门上长长的右偏分才是其本来特征。
苏联其他著名将领,比如库利克、巴格拉米扬、戈沃罗夫、潘菲洛夫、普利耶夫等人也拥有同样的胡须。
格里戈里·库利克因冬季战争的突出表现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5月授元帅衔。伟大卫国战争初期他在白俄罗斯前线遭德军包围几乎落入敌手,因此一度被捕。获释后又因1941年底撤军弃守刻赤半岛激怒斯大林,从元帅降为少将。1947年由于发表政治言论再次被捕,1950年以“参与反苏阴谋集团”的罪名冤杀,1957年彻底平反。他的遭遇和下场最凄惨。
其他小胡子将领则成为后世称颂的战争英雄:列昂尼德·戈沃罗夫保卫莫斯科、列宁格勒功名赫赫,1944年荣升元帅。伊万·巴格拉米扬1943年底指挥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是苏联唯一的非斯拉夫族方面军司令员,1955年荣升元帅、出任国防部副部长。伊万·潘菲洛夫少将率领316师在莫斯科郊外抵抗德军,鼎鼎大名人所共知,1941年11月壮烈牺牲,次年追授“苏联英雄”。奥赛梯人伊萨·普利耶夫率骑兵-机械化部队转战各地,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战后授大将衔,历任多个军区司令员。
显然,这些人脸上的“小刷子”对他们并无负面影响。只不过巴格拉季扬和普利耶夫战后的小胡子稍微宽了些,而他俩战争年代的胡子则更接近“伏罗希洛夫式”。
另一位小胡子将领尼坎德尔·奇比索夫1943年指挥38军参加下第聂伯河攻势,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后来却被免职。小说《将军和他的军队》主角:柯布利索夫将军即以其为原型塑造。
至于其他不太闻名的苏军指挥员,留小胡子者更多,包括:马克斯·列伊捷尔、尼古拉·基留欣、伊万·扎哈尔金、阿列克谢·丹尼洛夫、斯捷潘·阿基莫夫、格里戈里·索科洛夫、费奥多尔·列梅佐夫、伊万·费久宁斯基、彼得·马雷舍夫、瓦西里·莫洛佐夫、米哈伊尔·帕尔谢戈夫等……
继续列举的话,还有三位更加鲜为人知的“小胡子将领”:彼得·普申尼科夫中将曾任第3集团军司令员,1941年12月乘汽车触雷身亡。弗拉基米尔·利沃夫中将曾任第51集团军司令员,参与解放刻赤市,1942年5月遇空袭身亡。库兹马·波德拉斯少将率军参加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被围,突围失败而死。
综上所述,从内战到伟大卫国战争,“伏罗希洛夫式”小胡子在红军队伍中极为普遍,没人把它跟“恶魔元首”混为一谈。
当然,斯大林本人也蓄须,通常不干涉其他苏联高官蓄须的方式。只有一则传说提到,“美髯公”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偶然烧掉一绺胡子,嫌不好看打算统统剃光,斯大林闻讯劝阻道:“别乱来。现在胡子不是你自己的,是人民的。”
但另一方面,斯大林好像又不喜欢身边人留胡子。据说他刚发现拉扎尔·卡冈诺维奇开始蓄须,就威胁称要亲自动手给人家剃光,还打了个相当难听的比喻挖苦他。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