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私人翻译瓦连京·别列日科夫的生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瓦连京·别列日科夫作为斯大林的私人翻译参与了许多重要会议。尽管最高领袖对他明确表示信任,但别列日科夫1945年仍然被克里姆林宫开除,原因是他父母被怀疑身在西方国家。

瓦连京·米哈伊洛维奇·别列日科夫1916年生于彼得格勒,父亲是普梯洛夫船厂高级工程师,母亲在儿童医院上班。由于革命和内战期间的红色恐怖,一家人担心生命危险,被迫离开彼得格勒前往基辅。父亲在当地“布尔什维克”工厂当总工程师,后来又在“列宁”锻工场任职。1924-1930年瓦连京·别列日科夫在基辅德语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布尔什维克 ”厂做电工,同时上夜校学外语。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读完了三年的德语和英语课程。

1931年瓦连京考入基辅工学院夜学部,白天当“国际旅行社”导游,夜晚继续深造,期间曾在“列宁”锻工场设计室学技术。1938年基辅工学院毕业后,作为工艺工程师被派往基辅兵工厂(苏联武器人民委员部393工厂)工作。

之后他被太平洋舰队征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司令部,在那里开设外语课,受到领导层(米高扬和莫洛托夫)注意,1939年调进莫斯科。曾在乌克兰西部的红军部队做过一段时间翻译,后又作为苏联外贸人民委员部军舰采购委员会的翻译派驻德国古斯塔夫·克虏伯工厂。不久调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成为莫洛托夫助手,并以翻译身份参与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起草和签订

1940-1941年短暂担任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一等秘书。战争爆发后瓦连京·别列日科夫返回莫斯科,在外交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工作,级别是顾问,充当莫洛托夫的苏美关系助理。此后多次参加丘吉尔、安东尼·艾登、哈里·霍普金斯、威廉·哈里曼(美国驻苏大使)等人同斯大林或苏联高级领导人的谈判。其翻译生涯的高峰是1943年出席德黑兰会议

战争期间瓦连京的父母未能从基辅撤出,一直生活在敌占区。1943年11月基辅解放,别列日科夫曾试图寻找未果,对父母的命运一无所知。国安机关怀疑他们已随着败退的德军前往西方国家,因此瓦连京于1945年初被外交人民委员部辞退。但由于并无确凿证据证明他父母身在国外,加之莫洛托夫说情,总算免于失业命运。

别列日科夫自1945年1月起在《战争与工人阶级》杂志社(后来的《新时代》杂志)工作,用笔名“博格丹诺夫”发表文章。斯大林去世后获平反,重回外交部上班。

1970年代别列日科夫担任《美国经济、政策与意识形态》杂志编辑部主任。1971年出版的著作《德黑兰-43》立即成为畅销书,因为他是第一位公开讲述德黑兰会议诸多秘辛的人。1980年苏联电影《德黑兰-43》即借用了书名和若干情节。

1979-1983年别列日科夫外派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一等秘书),同时开办讲座教授国际关系史。

1992年瓦连京·别列日科夫移民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任教。1998年11月24日在加州逝世,葬于莫斯科市瓦甘科夫公墓。

后来发现,瓦连京的父母把姓氏改为他母亲的娘家姓“季托夫”,1943年果然在基辅德语学校好朋友的帮助下去了德国。战后老两口移居美国加州,获得公民身份。父亲1950年代初逝世,母亲和瓦连京1969年曾在瑞士见面。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