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咽气、贝利亚枪毙之后,苏联人民对政府的恐惧有所减轻。一些人在合法权利被当局侵犯的时候,学会了采取实际行动捍卫自己,例如1955年秋季军队建筑单位士兵小规模暴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军建筑单位约有73万官兵,他们义务参加大多数“共产主义大建设”,服从民事部门而非国防部的命令。声名狼藉的“基建工程营”1955年改组为军事工程处(ВСО),士兵们开始领取固定薪水,然而这一转变却让“穿军装的建筑工”高兴不起来。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马雅琴科夫写道:“面对众多建筑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政府高层‘凭着惯性’试图用老办法来解决,那就是任意延长建筑部队士兵和士官的服役期限。”
许多服役多年的官兵原本指望在1955年秋天离开部队,却被告知复员时间不会早于1956年4月,因此大家的愤懑可想而知。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克拉斯诺乌拉尔斯克市的建筑部队率先“造反”。9月1日,他们从兵役局领导处获悉延长服役的消息,250名官兵成群结队堵在建筑工程局主任门前,要求出示苏联部长会议相关决议。当大家看清文件上图章齐全之后,怒火瞬间被点燃,砸烂办公室桌椅板凳若干。党组织财产受损,所幸无人挨打。
这批官兵事后未受惩处。州委的事件调查报告指出:没有为士兵们提供俱乐部和浴室,生活物资供应中断,甚至连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得不到保障。例如ВСО第1052分队的士兵被迫睡在一间未完工、未供暖的“宿舍”,气温仅3摄氏度。在严重霜冻期间脚穿单靴而非毡靴干活,导致许多人被冻伤。所以,延长服役的消息令大家情绪失控根本不足为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克麦罗沃又发生更大暴动。9月10日大批“动员工人”捣毁第96建筑公司经理办公室,企图强迫他签署解雇令。9月12日星期一,3000建筑兵发起罢工,涌入市内街道。当地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柯诺瓦洛夫说:“部分人表现激进,人群中响起发动洗劫的声音。如此一来,行政建筑和食品店就有被破坏的风险。”
9月13日又有2000人聚集在“希米克”体育场。军队和民事部门的首长,包括从莫斯科飞来的西伯利亚建筑公司领导终于“屈尊”到场对话,却未能安抚情绪。一些人喊“罢工将会传到美国”。某个姓斯捷潘延科的部门负责人被群殴,强撑着在解雇令上签了字,随即昏迷,送医抢救。最后作为妥协措施,同意暴动官兵于12月1日复员回家,但5名主谋者被逮捕。此5人后来被法院判处一年劳改(这种轻微惩罚在斯大林时代无法想象)。
1956年1月,国防部长朱可夫和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的秘密报告称:
“在工业中使用现役军人违反了苏联宪法,因为根据宪法132条之规定,服兵役是苏联公民的光荣义务,必须在苏联武装部队履行,而非在苏联民事部门的下属组织。这一点上,被派往军事建设部门劳动的现役军人——尤其军事建设支队的官兵——心存尖锐不满,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名义上被征入苏军,实际却在军队之外被当作劳动力使用。事实证明,这些军人明白以劳动代替服兵役是非法的,他们中很多人用各种形式表达抗议,直至公然抗命和自行离队……”
历史学家相信,士兵暴动在1950年代的众多事件中并非孤立,除了克拉斯诺乌拉尔斯克、克麦罗沃两市,早在1953年8月份,伊尔库茨克州西伯利亚地区乌索利耶市基建工程营官兵就发起暴动:他们为了替某位受伤战友报仇,在市内公园动手打人,砸毁商店和电影院,差点儿闯入市内务局大楼。参与暴动者约350-400人,导致地方群众50人受伤、1人死亡。挑起暴动者被捕后,其战友仍不罢休,企图纵火焚烧禁闭室营救他。其他地方的建筑部队很可能也做出过类似举动,有待今后发掘、研究。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