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比尔斯克(今天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不仅是弗拉基米尔·列宁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政治对手——临时政府首脑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以及著名作家、学者的故乡。此外可能令你惊讶的是,这里还诞生了土耳其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卡拉姆津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 (1766-1826),十二卷煌煌巨著《俄罗斯国家史》作者,也是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者之一。通常认为他出生在辛比尔斯克市郊兹纳缅斯科耶村,这个地方后来为纪念他改名叫“卡拉姆津卡”,如今已人烟稀少,只有一条街道。
1833年辛比尔斯克三十位贵族上书尼古拉一世皇帝,请求在当地建立卡拉姆津纪念碑。1836年皇帝莅临辛比尔斯克,亲自选定地点。纪念碑总高度8.52米,历史女神克利俄铜像高3.55米,基座圆形壁龛内安置卡拉姆津半身像,北侧和南侧是作家身穿古代服装的生活场景高浮雕。
这座纪念碑从1845年落成以来一直矗立到现代。1931年曾有拆毁铜像回炉熔炼的企图,导致基座铭文受损,1967年被彻底修复。
屠格涅夫兄弟和亚济科夫
屠格涅夫家族是西伯利亚贵族世家,人才辈出。其中,生于辛比尔斯克的亚历山大(1784-1845)和尼古拉(1789-1871)·屠格涅夫兄弟俩同样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他们的父亲:曾任莫斯科大学校长、枢密院顾问等职的伊万·彼德罗维奇·屠格涅夫(1752-1807)是自由主义者、共济会成员、伏尔泰思想信徒,因为与作家尼古拉·诺维科夫友善而被流放数年。年纪最小的尼古拉·屠格涅夫积极投身十二月党人运动,虽因人在国外未亲自参加1825年武装起义,仍被缺席判处死刑,后被皇帝改判终生苦役,导致他长住巴黎无法回国。所以说,辛比尔斯克这个地方早在列宁之前就是俄罗斯自由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亚历山大·屠格涅夫同朱可夫斯基、卡拉姆津、彼得·维亚泽姆斯基等人关系密切,1837年护送亚历山大·普希金灵柩前往斯维亚托戈尔斯克修道院家族墓地安葬。他常年生活在国外,埋头研读罗马教廷档案,后成为著名的欧洲中世纪史学家。
普希金的朋友尼古拉·亚济科夫 (1803-1845)是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最出色代表之一,出身辛比尔斯克地主家庭。果戈里曾说亚济科夫是他最喜爱的诗人、亚济科夫的《地震》是“俄罗斯最美诗作” 。1993年在亚季科夫庄园火灾后幸存的一幢木制建筑内成立了故居博物馆。
冈察洛夫
俄国大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年生于辛比尔斯克商人家庭,七岁失怙,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念书。他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探望,觉得辛比尔斯克“死气沉沉”,遂决定不在此久居。文学评论家认为,冈察洛夫幼年在辛比尔斯克及周边地区留下的印象,集中体现在著作《奥勃罗莫夫》和《悬崖》对外省生活的描写里。
克伦斯基和列宁
辛比尔斯克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和兄弟姊妹的故乡,对此无需赘述。1917年被列宁推翻的临时政府总理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也是辛比尔斯克人,其父费奥多尔·克伦斯基1879年出任男子中学校长,成为列宁父亲伊利亚·乌里扬诺夫(时任本省督学)的下属和列宁本人的老师。他主持学校期间,乌里扬诺夫家两兄弟:亚历山大和弗拉基米尔先后毕业。
1886年伊利亚·乌里扬诺夫病逝,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当时正在圣彼得堡读大学,次年因预谋刺杀亚历山大三世皇帝未遂被处决。很难想象面临毕业的弗拉基米尔都经历了什么,但事实是,许多熟人对“弑君者”一家翻脸不理睬。值此艰困时刻,费奥多尔·克伦斯基是少数几个在道义上支持列宁母亲的人之一,并鼓励弗拉基米尔以优异成绩(第四名)离开学校。
有趣的是,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却没能在辛比尔斯克念完书,因为费奥多尔1899年调任突厥斯坦总督学,所以他后来是从塔什干男子中学毕业的。
祖赫拉和优素福·阿克楚林
商人阿克楚林家族(米萨鞑靼人)世代居住辛比尔斯克及周边地区。1862年祖赫拉·阿克楚林娜出生在老季莫什基诺村,是第一位用鞑靼语写作的俄国女记者。她丈夫伊兹梅尔·加斯普林斯基(克里米亚鞑靼人)则是俄罗斯第一代鞑靼知识分子,被认为是现代通用土耳其语的创造者。
优素福·阿克楚林1876年生于辛比尔斯克富裕家庭。童年身体不好,医生建议改变居住气候,所以被妈妈带去伊斯坦布尔读书。军校毕业后他早早投身政治,因参与反对苏丹的政变失败,从流放地辗转逃亡巴黎。1903年优素福·阿克楚林返回俄罗斯,在喀山办报、写书。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胜利,他到伊斯坦布尔大学教授政治史,出版杂志。1920年代协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议员,是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文化和政治顾问,世俗化政策的支持者。1931年优素福·阿克楚林领导成立土耳其历史学会,1935年逝世。
因此我们可以说,辛比尔斯克不仅是俄国革命发祥地,也对土耳其建国产生了重要作用。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