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解散之后的25年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个国家虽然失去了中央拨款和各共和国的资源,但其GDP水平和经济潜力都很高。
苏联一直试图把波罗的海国家打造成“社会主义橱窗”,收效显著。这三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恰恰证明:苏联并非西方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帝国”——汲取、压榨边远省份资源供应首都,而是投入巨额资金发展边远地区的“反帝国”。我们不妨简单看一看,波罗的海国家在“俄罗斯人统治下”半个世纪的经济情况。
苏联政府积极发展波罗的海国家工业,兴修基础设施(公路、港口、机场、发电厂等)。三国被苏联吞并的头二十年间,尽管遭受战争破坏,但制造业在战后重建浪潮中获得大规模提升。根据《苏联预算法》,战后第一个十年俄罗斯保留50%收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保留55%,其他各共和国允许保留100%。1965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工业品产量高于战前(即并入苏联之前)水平15倍。
在这二十年里,仅拉脱维亚一国就新建了20多家工业企业。再比如,苏联政府曾拨款两亿卢布恢复立陶宛国民经济,这在当年是天文数字,且不包括其他共和国提供的建材、器械、机床和运输工具等。
这些在苏联时期蓬勃发展的企业当中就包括1999年倒闭的“里加国立电工器材厂”(ВЭФ),其产品有收音机、交换机、电灯、电话、熨斗等,雇员一万四千多,年利润五亿八千万。而”ВЭФ”仅是众多例证之一。应该说,波罗的海共和国整个工业部门都享受着苏联其他共和国的输血供应,巨款建造的基础设施至今仍然造福三国人民。
尤其那些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的海港,重要性毋庸置疑,足够支付因“俄罗斯占领”而声索的赔偿。波罗的海国家公路质量当年名列全苏第一,俄罗斯只排12~13位。此三国公路、铁路覆盖面积广大,内河航运发达,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获得的拨款甚多。
此外,苏联时期波罗的海国家的农业先进程度和粮食消费也很高,闻名遐迩。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每公顷耕地财政拨款高于苏联平均水平3.5倍。牛的数量比战前增加1.8倍、猪增加2.3倍、家禽增加2.8倍。1957年底立陶宛拥有拖拉机1219台,十五年后(1972)增加到拖拉机4.47万台、联合收割机9.8万台、卡车2.8万辆,农业机械化率高达86%。在农业生产能源保障方面,波罗的海国家同样优于其他共和国,立陶宛1964年12月实现了全国集体农庄电气化,而莫斯科周边直到1980年代才实现。分析那些年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涉及农业发展之各项指标,如土壤改良、化肥供应等,波罗的海“社会主义橱窗”确实从苏联各共和国中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苏联政府不仅全力发展波罗的海国家工业和基建,在粮食保障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使该地区农产品丰富,运出较少、自留较多。例如肉类消费: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公民明显领先苏联其他地区,每年消费84-90千克(苏联平均64千克)。
三个共和国的人均财政拨款额度,在危机四伏的1989年从830卢布提高到872卢布,苏联平均值约789卢布。而在1961年苏联全盛时期,三国人均财政拨款额度717-720卢布,苏联平均值约589卢布。
当然,以上提供的数据无法反映整体情况,但可以从侧面管窥苏联政府怎样对待被吞并的波罗的海国家。
对于俄罗斯人而言,一笔笔扶持各共和国的资金首先来自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己出了钱,却落个“侵略者”名号,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表面光鲜亮丽的“社会主义橱窗”实际是集全苏各共和国之力补贴的成果,优越的经济政策有着让当地人民感受到加入苏联的实际好处、提升人民忠诚度的用意。当年的国家繁荣建立在整体经济繁荣之上,其他部分一旦衰退、死亡,旧局面难以为继,势必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