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来说,一个人不戴戒指要么是未婚、要么是故意隐瞒婚姻状态。但苏联建立初期的情况并非如此,直到1930年代都很少看见夫妇佩戴当时被视为“资产阶级残余”的婚戒。
“红色婚礼”
十月革命之前,从皇帝到农奴,全国上下都遵照宗教习惯生活。就连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也无法拒绝古典婚礼,他俩在舒申斯科耶村教堂互换铜戒,这两枚戒指是流放者奥斯卡·恩格特制作的。
当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后,立即向俄罗斯旧传统开战。“无产阶级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科夫斯基宣称:“教士的废话无法将我们联结在一起”,呼吁建立新型男女关系。
虽然诗人自己可能乐于在莉莉娅·布里克和奥西普·布里克的夫妻生活中扮演“第三者”角色,但普通人终究离不开结婚仪式,共产党员亦不例外。在1921~1936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各地共青团组织发明了形式各异的“红色婚礼”,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相当“前卫”——甚至不邀请双方父母!青年们欢唱革命歌曲、朗读书摘片段,嘻嘻哈哈就把婚结了。尽管登记手续必不可少,但在革命后的头十年,民事登记局并不算什么“庄严肃穆”之地。
研究者娜塔莉亚·列宾娜在其著作《苏联的日常生活:规范与反常》中写道:“戒指、头纱、男女礼服、宴席皆非当时官方结婚仪式的必需成分。”
至迟在1920年代末,婚戒开始被视为历史余孽。共青团领导瞪大眼睛阻止支部成员进教堂办婚礼,流传甚广的民谣对此是这么说的:
“妈妈张罗我出嫁,
戒指属于老办法。
结果你猜怎么着,
俱乐部里成了家。
不要披肩和婚纱,
头巾衬我貌如花。
共青团员夫妻美,
携手奔赴新生涯。”
随着青年掀起新风潮,已婚夫妇们纷纷把戒指藏了起来。文学研究家叶莲娜·斯克里亚宾娜回忆说:“我不再戴结婚戒指,因为我的上级——工厂主任波利亚科夫反复暗示我,戒指属于‘资产阶级偏见’。”
不当众显露首饰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失去它们的风险。工业化时期,当局为了补足预算,经常巧取豪夺民间珠宝。比如找个理由逮捕你,和其他人一起关进拥挤的小房间,直到你忍无可忍,“自愿”献出金银等贵重物品,甚至贴身十字架。
然而婚戒禁令没能持续很久。1930年代末,布尔什维克逐渐放弃了诸如“一杯水主义”等两性关系方面的“自由派”观点,正式婚礼重新开始占据生活主流。
“复古婚礼”
长期以来,当局从未正式建立“苏联特色”十足的结婚仪式。战争年代婚姻登记尤其匆忙。赫鲁晓夫“解冻时期”这种情况起了变化,同时伴随着民事登记部门的体制改革。
此前直到1956年,婚姻登记处基本设于内务部门地下室,工作人员佩戴肩章仿佛军警宪。而在新的“婚礼宫”,结婚过程再度充满仪式感——庄严的音乐伴着主持人的祝福,新娘披头纱穿礼服,与新郎互换戒指作为“夫妇忠诚的象征”。
加加林、赫鲁晓夫等名人高官出席的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和安德烈·尼古拉耶夫的婚礼被媒体广泛报导,可以视为国家级“模范婚礼”。但共产主义者的大目标始终没变:即保证人民远离教堂也能开心满足地结婚。他们在这方面确实取得成功,六十年代中期俄罗斯东正教会大型教区每年主办的婚礼仅几十场而已。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