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军火残次严重

伟大卫国战争头几年苏军溃败的原因不仅在于指挥系统战略误判,品质低劣的军械装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1940年内务人民委员部对弹药人民委员部进行工作检查,发现军工企业产品残次率严重,工厂管理层官僚作风盛行、履职草率马虎。

1930年代中期苏联借助美国和德国力量发展工业化,可是光有车床设备还不够,必须为工厂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1936~1938年镇压期间70~90%的此类专家受迫害,极少数有才能的幸存者只能边学边干。所以,遭镇压清洗的专家被自学成才者接替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通过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检查,我们可以管窥当时弹药人民委员部及其下属单位的工作状态(1940年11月5日№3534报告):

现已查明,弹药生产处于严重困境。

今年前九个月弹药人民委员部(译注:НКБ 以下简称“弹药部”)仅完成61.3%的货物生产计划,即原计划10亿2000万卢布的6.68亿卢布。

弹药部的工作每个季度都在恶化。第一季度实际完成计划87.9%,第二季度完成85.1%,第三季度85.1%。今年前九个月该部少交付红军和红海军420万个基数的炮兵炮弹、3百万个基数的迫击炮弹、2百万个基数的航空炸弹和20.5万个基数的海军炮弹。

弹药部本应在1940年度生产代替黄铜弹壳炮弹之铁壳炮弹570万。由于工艺流程不完备,前九个月生产铁壳炮弹111万7千,其中96.3万属于废品(编者注:残次率86.2%)

与此同时,新设计的延期膜片弹头引信和МГ-8引信故障频频。МП和Д-1引信按计划应制造3百万件,实际一件未付。

总之,前九个月由于产品残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67亿卢布。

过繁过杂的行政命令造成了企业管理混乱。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同志今年前九个月向下属80家企业/机构发出633条指令(未包括以个人名义下达的指令),同一时期该部四个管理局共发出各类指令1079条。

而且命令的执行情况无法落实,因为这些命令大多流于形式。例如5月4日该部1、2、3局首长联合下发的151号命令要求,5月10前“使用或销毁残次产品的问题必须解决,禁止工厂今后大量储存此类产品”。但该命令并未执行,工厂院内堆满了残次品。

弹药部的往来公文一向堆积如山,加重了部门工作负担。例如该部四个局在九个月内共提交人民委员及其副职355通书面报告,该部技术部门提交309通书面报告。弹药部三个季度平均每天收到来自工厂和建设工地的信件1400封、回信880封。同时弹药部向上级政府部门发出1220封信件,平均每天5封。这些信件中请示的大量问题并不属于原则问题,完全可以由该人民委员部及其管理局自行研究解决。

1~8月份弹药人民委员对7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149次处罚,而受处分的厂长却因生产有功获得物质奖励。例如第4工厂厂长布鲁克同志2月11日因未完成计划受到警告处分,3月14日即获得一个月工资额的奖励;4月23日他又因组织生产不良被口头警告,4月29日又获得两个月工资额的奖励。第10工厂厂长博德罗夫同志前后受到5次处分、两次奖金。

一年半的时间里弹药部辞退了26名企业管理者、18名总工程师(编者注:请记得弹药部下属80家企业/机构,即三分之一的厂长被开除)。由于1940年弹药部七个月内辞退了各工厂的1226名持证工程师,导致弹药部系统内工程师数量明显短缺。中层技术队伍的人员轮换更严重,例如第9工厂在七个月内撤换了22名轮班主管和15名工长。

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用人无方,过度信赖副人民委员伊亚什金。伊亚什金素来懒散、嗜酒,破坏了正常的干部工作。例如1940年他以“精简人员”的名义从核心部门裁撤166名工程技术人员,有各种违法前科的31人却予以保留。副人民委员赫连科夫亦有相似问题。原定交付大口径炮弹的计划中断:152毫米БР-2榴弹炮、210毫米БР-17榴弹炮和280毫米БР-5臼炮的炮弹一发未付。76毫米空爆榴弹生产计划中断,在厂内堆积了72万800个未装填的空弹壳。

九个月里”ШКАС”机枪弹底火废品量高达1.59亿发,经济损失4900万卢布。

А-19和П-45火药的生产过程不完整。由于使用了不合格产品,1940年前九个月仅四家工厂就浪费了745万升乙醇。

安全规范执行不严。第9工厂发生175吨炸药爆炸事故,15人死亡、18人重伤。

这份联合调查报告导致49人被捕(儿按:首任弹药人民委员伊万·谢尔盖耶夫1941年3月被彼得·戈列梅金取代)。

除了工厂方面产生的残次军火,“人员素质”低下也是一大问题。这方面的证据是1941年4月9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关于红军航空兵事故和灾难》的决议: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查明,红军航空兵灾难和事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于飞行和指挥人员的无纪律性愈演愈烈,继而出现违反飞行勤务基本规定的情况。
由于纪律涣散,我们每天平均损失2~3架飞机,即一年600~900架。
例如1941年3月27日12架DB-3轰炸机从沃罗涅日第18工厂机场飞往第53航空团(克列切维齐),尽管明知气象条件恶劣,空军司令部转场勤务负责人米罗诺夫上校仍同意飞机起飞。他的命令导致2架飞机坠毁、1架迫降,6人死亡3人负伤。由于类似原因,1941年1月23日从新西伯利亚转场塔什干的飞行导致3架飞机解体、2架飞机受损,12人死亡4人负伤。
空军部队良心丧失,令我们出现了前所未遇的情况。29航空师少尉М.В.科什良克同志驾驶的飞机失踪后,司令部未采取措施搜救飞行员。20天后科什良克被意外发现冻死在驾驶舱内。遗书证明该飞行员迫降后是健康的,活了8~9天。最后一段内容写于落地后第八天,他试图寻找居民点,但因大雪被迫返回驾驶舱。”

伟大卫国战争的明星武器、传奇般的T-34坦克在早期同样有着严重缺陷。

由于T-34技战术性能低劣,迫使苏联领导层在战争爆发后寻求美国支援。1941年12月T-34坦克与KV-1坦克样品交给美国人进行全面分析测试,希望得到消除其缺陷的意见和技术。

美国人的报告称:

苏联坦克的传动部件和发动机在测试中表现很差。T-34行驶343千米后故障,无法修复。

由于柴油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特别糟糕,发动机内积存大量污垢,致使活塞和气缸破损到无法挽救的程度。坦克被移出测试程序,准备用KV坦克炮和我们M-10坦克歼击车的3英寸炮对其射击,再送往阿伯丁(译注:武器试验场)拆卸展览。

对装甲钢板的化学分析表明,两种坦克的装甲板是浅硬化的,其余部分则是低碳钢。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改变硬化工艺能够减少装甲厚度、保证其抗击穿性能。而且可以使T-34减重8~10%。

车体焊接工艺乏善可陈。T-34涉水越障时下部渗水性过高,下雨时顶部漏水。水从间隙流入车内,将导致电器元件和弹药失效。

T-34式坦克炮的炮口初速为385米/秒,与我们“谢尔曼”坦克M-3式75毫米炮(560米/秒)相比差距明显。

炮塔构造很不理想。主要缺点是非常狭窄,我们不知道坦克兵冬天穿着棉大衣怎么钻进去。旋转炮塔的电动机构极不可靠,动力虚弱,超负荷时容易冒火花,继而烧毁电阻和转速控制器、齿轮崩碎。

履带检查——很喜欢钢履带的想法。但我们认为,在突尼斯方面发回使用钢履带和橡胶履带美国坦克的对比结果前,没有理由弃用我们的橡胶履带。

T-34履带的销子容易发烫,因为是劣质钢铸造,销子磨损过快,履带经常断裂。我们的意见是加重履带。

T-34的悬挂系统使用了美国的“克里斯蒂”式。它在我们的坦克上由于弹簧钢质不佳,很容易下垂,减少了离地高度。

检查空气滤清器。恐怕只有怠工分子才能设计出这种玩意儿。过滤器从机械角度看十分原始:点焊位置金属被烧穿,导致漏油。

发动机启动器品质不良——功率低且结构不可靠。

传动装置。进行检查的机械师惊讶发现传动装置与自己12~15年前的工作十分相似。遂要求厂商发来我们的A-23传动装置图纸验看,果然证明是根据该图纸精确复制的。其实我们最感震惊的不是我国产品被抄袭模仿,而是15年前的设计居然还有人用。 我们认为,俄方设计师将其放入坦克,是一种对驾驶员非人道的残酷行为(操纵困难)。

拆卸维修时又发现齿轮完全碎裂了。化学分析表明问题出在热处理工艺上,根本不符合美国的任何一条标准。

坦克行驶速度很慢。T-34和KV-1的爬坡能力比任何一台美国坦克都弱。

恶劣的变速箱令人火大。团队中仅两个人有本事换挡。我们将把自己的变速箱送给俄罗斯设计师,以替换T-34目前的变速箱。

……

最后美国人转让多项自己的技术给苏联,苏联用这些新技术生产T-34改进型号。

对比敌方:德国PZ.II轻型坦克平均行驶寿命11500千米,Pz.IV中型坦克11000千米,T-34开到报废的平均里程不到1000千米。

总而言之,打赢伟大卫国战争的是俄罗斯士兵(而非军械装备),他们80%农民出身。所以俄罗斯农民才是战争中流砥柱,其他东西——不重要。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