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想象苏联城市繁华街道上没了印着“啤酒”字样的罐车?排长队、22戈比一杯和“消沫后加满”共同组成那些年消费者的路饮体验。而在这些背后,则是利润丰厚的生意。
苏联时代事业心强的人从事小商贸,最有利可图的项目之一是啤酒零售,自己戏称“开阀门的”。干这行便于赚外快,几乎没什么风险。
啤酒容易起泡沫,酒杯上半部分飘着一层蓬松帽子,实际并没装满。顾客有权要求泡沫消去后加满杯,但一些人赶时间,另一些人着急解馋,还有些人不在乎这种小细节。一杯啤酒22戈比,一桶200升收入88卢布——看似不多,但“卖沫子”额外还能赚5-10卢布。通常一天卖出不止一桶,热门地段甚至一天卖十几、二十几桶,沫子钱就很可观了。
减少泡沫不难,只需倾斜杯身使酒液流下杯壁,可惜肯这样做的诚实卖家九牛一毛。1950-1960年代啤酒零售员月工资80卢布,逐渐涨到120卢布,而他们“卖沫子”5-7天即可挣到此数。的确,一杯酒少给5-10%不难发现,但执法部门人力不足,做不到逐个检查。凡被抓住挨罚的都是做的太过分的。再后来,啤酒零售员固定工资达到每月300卢布,跻身当年“高收入群体”,成了人人羡慕的行当。
卖牛奶、啤酒、克瓦斯的那种带轮拖罐车,正式型号叫”АЦПТ-0.9″,发明者身份不详,只知道从1957年开始生产出来用于牛奶零售,1967年开始用于克瓦斯和啤酒零售。1975年有了铝制改型,桶前侧加装容量30升的水箱。
苏联大小城市街头遍布罐车,乃是卖方和顾客共同“努力”的结果。零售员很快意识到应该把罐车拖到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国营商店和公共餐饮业开店选址深思熟虑,但固定啤酒屋却往往地处偏僻,既不考虑季节因素,也不挨近新建住宅区。政府禁止在工厂、休闲区(公园、沙滩)和院校周边开设啤酒屋,而移动式罐车就能轻松规避这些限制,因为审批级别较低。
此外,”АЦПТ-0.9″更方便、更能装。啤酒大桶容量一般100升或200升,罐车则是900升。因为有俩轮子,返厂填装或替换十分便捷。海滩周边疗养地需求量高,每天总要卖光3、4罐。
第三,监督这些零售摊点很困难。固定啤酒屋有台账,方便上级盘点查核实际余量和现金。罐车小贩每天上交一次收入,销售不做记录,哪怕额外赚一个卢布也是自己兜里的。虽然如前文所言,执法部门愿意的话确实可以揭露他们,但这又算多么大的“罪过”呢?个别被当场抓获的倒霉蛋多半能够逃避处罚。小贩“犯罪成本”低、收益高,顾客无需走老远买酒,双方皆大欢喜。
尽管个人利益不是啤酒生产增加的唯一因素,但它确实起了显著促进作用。官方统计1970年全国酿造41.9亿升啤酒,1985年增至65.7亿升。真实产量可能更多。
所以,虽然政府文件把啤酒称作“高需求商品”,但不能说啤酒是苏联的稀缺商品。只要你想买,掏钱就能买,然而摊位前排长队和亮出“售罄”牌牌也是客观存在的,毕竟求大于供、不愁销嘛。街头零售商卖光一罐车啤酒,向收纳处交款396卢布,多赚的30-40卢布归自己。
如果再贪心一点,还有别的伎俩使泡沫增多。市井传言说有人往啤酒里掺洗衣粉,然而更安全更便宜的办法是掺一包小苏打,流出来的泡沫又厚又持久,“外快”随之翻两倍。
据商贩们自己讲,只有最贪婪最愚蠢的人掺水稀释,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每兑入一桶(10升)水可产生4.4卢布额外收入。业内公认900升罐车最多掺水4桶是“稳妥”的,相当于18卢布。很难说究竟多少人自觉遵守4桶之“行规”,反正从民间笑话反映的情况看,敢于掺水的贩子稀释程度更高。
除了终端零售耍诈,批发时做假账亦属于常见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勾结啤酒厂内部人员,罐车交付商贩时记录实际出货量,但商贩交回收入时悄悄替换假记录,通常仅为实际出货量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造成没卖完的假象。于是商贩又能从出纳处获得销售额之25%。
至于灰色成本,包括给拉罐车的卡车司机3卢布,给酒厂调度员最多10卢布,以及地段警察10卢布——这样他不光不来找茬,还会帮着驱散流氓无赖。最畅销的位置很快被别人捷足先登,欲在火车站或海滩周边摆摊,您得花钱“打点”。
尽管有这些开支,换来的个人收入更丰厚。当年典型的啤酒贩子形象是一位戴金首饰的壮硕妇女身穿朴素白大褂。一则广泛流行的笑话说:两辆黑色“伏尔加”轿车并排等红灯,靠前的是区委第一书记座驾,他扭头问第二辆车驾驶员:“我不记得您啦,您在哪工作?”对方答:“管阀门的”。书记大惊:“什么单位?”答:“开关啤酒罐阀门的”。
进入1970年代,啤酒零售已开始商业化运作,屡屡突破法律法规限制。甚至出现“家族企业”,丈夫、老婆、子女和兄弟姐妹纷纷入行,整片街区卖啤酒的全是他们自家人。这种“连锁经营”在大城市和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尤其普遍,背后自然少不了同业竞争,但大家都小心翼翼避免招惹当局打击。
另一方面,无论零售商怎么勾心斗角,由于货源的单一,每个人罐车里装的皆是同款啤酒。啤酒厂管理者占据金字塔尖,各种“超额生产”的收益及贿款最终流向他们,他们再去跟ОБХСС和其他上级机关周旋。耐人寻味的是,安德罗波夫的整顿措施几乎不曾影响啤酒大亨们。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政府推行经济改革政策,啤酒生产显著削减。首先因为戈尔巴乔夫禁酒运动,又因为啤酒花等各样原材料供应问题,啤酒出现短缺,大罐车一度消失于街头。
延伸阅读: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