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生香肠”?

提到“历史”这个词,我们往往联想起档案馆和图书馆尘封的书架,想起那些久远、陈旧的东西。似乎很少意识到“历史”也可以在我们身边,在寻常日用品中,甚至餐桌上。

那么,今人的餐桌还有什么苏联人吃过的东西吗?有的:博罗金斯基面包、冰淇淋、“贝加尔”牌汽水、“鸭梨”牌汽水…… 名单可以列很长,但最为人知的要数“医生”香肠,它早已成为苏联象征之一,并一直存在到如今。而且“医生”香肠的历史几乎完整反映了苏联复杂曲折的历史。

1930年代初的苏联,自相残杀的内战终于结束,国民经济缓慢恢复,各地农村逐渐实现集体化,作为一个阶级的“富农”被彻底镇压。宏伟的建设项目进行中,强大的工业发展中,但包括肉类的副食品短缺问题困扰着全社会。人民需要恢复健康,共产主义建设者必须保证身强力壮,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创造一种高蛋白含量食品以代替肉类的想法。

从1934年开始,苏联食品工业人民委员阿纳斯纳斯·米高扬决定借鉴高度发达的美国模式来整顿苏联食品工业。在他领导下苏联开始兴建大型食品厂,若干种香肠、灌肠、瓶装牛奶、罐头和冰淇淋现身平民百姓餐桌。1936年4月29日А.И.米高扬签署命令生产多个品种的香肠,其中一种专门“用于受内战摧残和皇权专制压迫的人恢复健康”,也就是为在医院、疗养院康复治疗的病号准备的。

这种香肠的配方由全国顶尖专家、医生和全联盟肉食工业研究所共同确定,根据国家标准(ГОСТ 23670-79 “最高级熟食医生香肠”)规定,每100千克成品应当含有25千克高级牛肉、70千克半肥猪肉、3千克鸡蛋或混合蛋类、2千克全脂或脱脂奶粉。肉馅必须新鲜精制,可用盐、砂糖或葡萄糖、肉豆蔻或小豆蔻粉调味,辛辣调料除外。

民间传说,他们最初打算取名“斯大林香肠”,后考虑可能会被“全知全能”的НКВД误解,于是想出这个流传至今的名字,准确传达了产品之功效和目的。

“医生”香肠的配方和品质直到五十年代都没改变,虽然不同厂家的产品难免会因原料和员工技能的不同而有些许差异。而首都米高扬诺夫斯基肉联厂出品的“医生”香肠无疑是样板产品,选料昂贵、工艺精细。但“医生”香肠并不属于特供食品,任何人都可以在国营食品店(有货的时候)购买。

也正是由于国家规定的高标准,“医生”香肠实际是成本大于售价亏着卖的。2卢布20戈比多数家庭能够接受,这些钱在1970年代可买220盒火柴或11个华夫筒奶油冰激凌或11包“白海”卷烟等。
到了1970年代,由于干旱、管理低效等原因造成的农、牧业困难,新规定允许掺入不超过2%的淀粉或面粉,可执行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从大约1979年开始香肠品质明显退步,顾客怨声载道,说口感就像“吃厕纸”——虽然厕纸同样缺货。

1980年代中期苏联国运急转,香肠自然跟着剧变。1997年出现新国标,“医生”也成了注册商标。各种非肉类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广泛使用,曾经的美名一落千丈。但时至今日,很多人走进超市选购香肠的时候,仍然习惯性地先找找有没有“医生”……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