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莫斯科地铁站电梯伤人事故

1982年2月17日下午5时许,在莫斯科地铁“航空发动机”站周边上班的市民像往常一样准备坐车回家。人流滚滚而来,值班员开启备用的四号自动扶梯以免拥堵,岂料竟发生了莫斯科地铁运营史上最严重事故之一。

由于机械故障,扶梯制动器忽然失去作用,台阶在高处乘客体重的作用下以正常速度2.5倍下行。众人瞬间失去平衡摔倒,一个挨一个滚落,堵住电梯下层出口。上方入口的人不明情况,继续踏上电梯,导致几十至一百人你压着我我压着你。几位腿脚灵活的企图越过护栏到相邻上行扶梯避险,但3毫米塑料挡板无法承受他们重量,直接从2米高度坠地受轻伤,个别人还被碎片划出血。而那些动弹不得的受害者情况更糟糕,八名死者全部死于挤压窒息。

悲剧持续110秒。5点10分地铁站入口限流,5点35分禁止进入。走出车厢的乘客被血腥场面吓得发懵,一些人迅速回过神来手拉手组成人链保护伤者。又10分钟后整个站点关闭,列车甩站不停。救护人员闻讯赶赴现场。

1980年代初政府对媒体的限制仍然很严格,报纸不能自由报道社会上发生的负面事件。第二天《莫斯科晚报》仅刊登寥寥数语:“1982年2月17日莫斯科地铁加里宁线‘航空发动机’站发生自动扶梯事故。多名乘客受伤。事故原因调查中”。地铁员工被禁止谈论相关信息,急诊医生也被要求保持沉默。

出了这么大事儿不对公众讲实话,就别怨社会流言满天飞了。市民们交头接耳传说地铁乘客“掉进扶梯下方齿轮仓”,被运行中的机器撕成碎片,血肉喷涌,“死了七百人”;又传说某警察单臂抓住扶手,多个人在下面抓他另一条胳膊,竟“生生扯断”;甚至说设计这款扶梯的工程师获奖后立即出国,有“搞破坏”嫌疑……

需要指出的是,“航空发动机”站地面铺的是黯红条纹大理石板。很多莫斯科人忘了这颜色其实跟一年前没两样,误以为“血迹”渗入内部难以擦净,将之视为事故伤亡惨重的“证据”,不愿再涉足这晦气之地。“航空发动机”站很快变得门可罗雀,相当一段时间无人使用。

1982年4月美国纽约的《新俄罗斯话语报》添油加醋报道此次事故:
“据目击者描述,由于拥挤的自动扶梯断裂,几百人卷入不停运转的机械装置中,几十人被碾死,逾百人受伤。这一切被旁边上行的乘客全程目睹,顿时引起恐慌,导致更严重伤亡:多人被挤压踩踏毙命”。

但真实情况是根本没人被“运转的机械”吞噬,也无可能从扶梯直接落入机舱。绝大多数死伤系挤压所致,一名男子的脚因长时间卡住不得不截肢,高坠者跌伤的原因是水泥地面太坚硬。

1982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法院召集闭门会议,给出受害者准确数字:30人受伤、8人死亡。

调查人员发现,事故直接原因是“航空发动机”站自动扶梯1981年12月新安装的制动器失灵。地铁工作人员不熟悉新操作规范,仍按旧办法调节,令扶梯在应急模式下运行近三个月。事故发生时第96级台阶断裂,插入下层梳齿致其变形受损。保护装置立即启动切断电机。但制动距离小于11米的话,电磁制动器不能形成必需的制动力矩,机械制动器则由于链条速度未达设定阈值而不工作。于是扶梯在高处乘客体重(合计12吨)作用下加速下冲。地铁员工使用急停按钮无效,连忙呼叫机房断电,这才彻底停止。

结论一出,地铁管理部门感觉难办了。该型号自动扶梯屡遭投诉,如今必须全面检查。但如果要检查,将连累至少六座地铁站关闭,整条线路瘫痪,酿成丑闻。最后决定只关闭“航空发动机”站,大修持续三星期,70人团队三班倒,放弃休息日昼夜施工。而其他地铁站的扶梯通过加强台阶、升级制动器、更换主传动轴和扶手挡板等办法逐步排除隐患。

1992年《莫斯科晚报》再次刊登1982年地铁扶梯伤人事故,这回的调查报道很详细,公众终于获知真相。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