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宣传机器和镇压机器开足马力攻击索尔仁尼琴。大作家不退缩,反而向政府施压,要求出版他的著作、允许他跟西方同行联系。1960年代末的克格勃仍然认为可以“从道德上摧毁”索尔仁尼琴,开始散布关于他的谰言。
国安部门针对三种类型的公民使用三种话术:告诉思想开放的人索尔仁尼琴“当过盖世太保”,告诉乡土派作家索尔仁尼琴本姓“索尔仁尼采”,又告诉不关心政治的人索尔仁尼琴“患精神分裂症”。
但“抹黑行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索尔仁尼琴的声望在社会各界与日俱增。另外,克格勃怀疑这位作家身边正在形成反苏组织。因写书诽谤持不同政见者而名声不佳的亲政府学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译注:炮兵元帅尼古拉·雅科夫列夫之子,传闻1952年投奔美国大使馆无果)回忆说,他有一次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谈话,后者遗憾表示“我们放任索尔仁尼琴建立强大的反苏阵线”。
安德罗波夫相信这个“反苏阵线”由“弗拉索夫分子、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希特勒残渣余孽和刑满释放人员组成,总数几万甚或十几万”。这股力量是克格勃的心腹大患,因为他们是当时真正能够威胁到苏联的力量。那些自由派知识分子不足为虑,国安部门在1960年代末已经学会对付他们——或者隔绝孤立,或者施恩邀买(吸收进体制内)。
至于索尔仁尼琴是否计划建立这样的组织,今天还说不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克格勃转而认为解决“索尔仁尼琴问题”的唯一方案是杀掉他。
1971年夏天索尔仁尼琴到俄罗斯南部进行怀旧之旅,突发严重皮肤病。二十年后他才得知,当时造成大面积皮损的原因不是什么过敏,而是蓖麻毒素——1992年原罗斯托夫州克格勃分局退休中校鲍里斯·伊万诺夫承认他参与了秘密毒杀索尔仁尼琴的行动。他介绍说从莫斯科抵达新切尔卡斯克的“上级”连同几名当地特务在食品店接近“行动目标”,顺利注射蓖麻毒素。索尔仁尼琴年轻时曾战胜癌症,这幅好身板也扛过了此次中毒。
1992年晚些时候,国安机关答复《绝密报》关于暗杀索尔仁尼琴事件的书面问询,称:
“А.И.索尔仁尼琴(代号‘蜘蛛’)不在业务登记册上,涉及他的105卷档案已于1990年6月3日销毁,因为该案已无现实意义,不具备业务价值和历史价值”。
大作家中毒幸存,带病给安德罗波夫主席写公开信。但信的内容不是声讨这次未遂暗杀(他当时尚不了解真相),而是一队便衣特务在他位于纳罗-福明斯基地区圣诞村的乡下小屋殴打、拘留他的工程师朋友亚历山大·戈尔洛夫。
戈尔洛夫先被多人群殴,又受威胁要他签字保证闭嘴。戈尔洛夫拒绝了。这事儿发生在1971年8月12日,索尔仁尼琴得知后大怒,因为当初是他邀请戈尔洛夫去小屋短住的。很快公开信被西方电台广而告之:“部长公民(安德罗波夫),我要求你公开全部袭击者的姓名,对他们进行刑事处罚并向全社会解释。否则我只能认为你是幕后主谋”。
克格勃试图掩盖真相洗清自己,声称是一队警察跑到别人乡村小屋搞抢劫。安德罗波夫报告苏共中央:“将对索尔仁尼琴声明,所谓克格勃参与此事是他本人的臆想,整件事纯属刑事犯罪。为了消除对我们的不利后果,我们建议指示苏联内务部承认‘警察抢劫’的说法”。
时任内务部长晓洛科夫火冒三丈:居然想把“叶若夫-贝利亚式”的肮脏政治案件甩给警员背锅?说不定安德罗波夫和晓洛科夫之间的矛盾就是从此埋下的种子。不管怎样,晓洛科夫终究救过索尔仁尼琴的命,比如1971年冬-1972年春有人在茹科夫卡警告索尔仁尼琴务必提防致命车祸,这位“善人”正是晓洛科夫部长的女儿伊琳娜。
1971年秋晓洛科夫亲自给苏共中央秘书处打报告,反对克格勃行事手段。晓洛科夫认为索尔仁尼琴很有才华,不该远远推开。与其追踪迫害,不如施以“怀柔手段”:在苏联出版他的作品,那么西方对他的兴趣就会降低。内务部长甚至建议“抓紧时间为索尔仁尼琴提供莫斯科市内住所,登记户口”,给他列宁奖,给他发钱,让他平生头一回活得“像个人样”。晓洛科夫认为索尔仁尼琴不仅虚荣心重,而且贪财,每月2000-3000卢布足矣收买。万一这样还不“驯服”,就把他送出国,但绝不可以流放或监禁,否则会跟西方闹僵。
有点出乎意料,勃列日涅夫赞成晓洛科夫意见——当时苏联正在对美搞“缓和”,犯不着为个作家被国际社会视为“斯大林二世”。
安德罗波夫当然不会轻易罢休,但也不再考虑“肉体消灭”,重新开始“道德摧毁”。1973年8月4日索尔仁尼琴的打字员之一、退休老太太叶卡捷琳娜·沃罗尼扬斯卡娅在列宁格勒被捕,扛不住120小时连续审讯,供出《古拉格群岛》手稿副本的位置。8月9号她获释回家,推测23号18点上吊“自杀”,索尔仁尼琴的照片立在屋内,周围摆满蜡烛。克格勃对外宣称沃罗尼扬斯卡娅“留下遗书”怪罪索尔仁尼琴连累自己,但索尔仁尼琴坚信是克格勃杀人灭口,9月2日决定在西方印刷出版《古拉格群岛》。
再后来政治局讨论驱逐索尔仁尼琴事宜,只有勃列日涅夫、晓洛科夫和安德罗波夫赞同(安德罗波夫提议驱逐到伊拉克或黎巴嫩),其他委员都建议直接监禁,或作为最后手段流放北方寒地(柯西金提出流放到上扬斯克)。最终讨论的结果,决定驱逐索尔仁尼琴到联邦德国(维利·勃兰特总理发出邀请),又从那儿去的瑞士。
索尔仁尼琴侨居瑞士期间,安德罗波夫在他身边编织密实情报网,打算利用作家的名望发动信息战:贿赂西方媒体、培养传声筒等。这些情况本文就不展开谈了。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