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苏联前期的奶产量问题

革命前1916年的俄罗斯约有2880万头奶牛,杂交的、纯种的都有。当时全国人口约1.83亿,相当于每头牛供应6个人喝奶。这些奶牛夏季放养在牧场吃青草,冬季饲喂干草、秸秆和土豆,日平均产奶量7-15升。但当年的农户不使用“升”作单位,记为一“维德罗”(12.3升)、“半维德罗”、“一个半维德罗”。

奶牛几乎都是农民私有的。约2000万个农民家庭养着近2900万头奶牛,平均50%的家庭每户一头,另50%每户两头。革命前无奶牛农家不超过10%,约占总人口8%,占总人口18%的城镇居民基本不养牛。二者相加,等于26%的俄罗斯人无牛,74%的人养牛。

各村各庄牛奶产量丰富,加工方法自然花样百出:直接喝、煮粥喝,或做成奶渣、酸奶油和黄油。因为供大于求,牛奶售价低廉,城郊乡村的农妇、小孩把奶运进城市售卖,可说是送货上门。

苏联成立后的情况呢?

斯大林时期,党在各个领域不遗余力宣传取得了“伟大成就”。学生教科书上有张图片:身躯庞大的奶牛乳房胀满,下方配文字说明“这是国营农场牛棚的一头苏联奶牛,每天产奶50升,打破世界纪录。她自己就能满足200个儿童的大型幼儿园。”

而斯大林去世后,继任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说斯大林时代整个农业——包括种植和畜牧——处于衰退状态,牛奶生产尤甚。通过核查各种统计资料和报告,发现“个人崇拜时期”的某些宣传存在“夸大”现象。例如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奶牛的日平均产奶量并非教科书吹嘘的“50升”,而是3升。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苏联三十多年胜利和成就饲养的奶牛,甚至赶不上小资产阶级的一头奶山羊。

当然,新朝必须新气象。苏联中央统计局的一份报表称“苏联牛奶总产量1958年已经超过美国,1959年苏联奶产量6200万升,美国官方数字约5700万升。”如果这个数据真实可信,那么每位苏联公民每年平均300千克(公升)牛奶,乳制品也该够吃才对。但事实却相反,赫鲁晓夫统治后期集体农庄牛奶收购价每千克8戈比,国营商店零售价18戈比。城市居民普遍感觉牛奶难买,每天一大早就出门排长队。

一些农贸市场能买到个人养殖户售卖的牛奶,但因为货源稀缺,每升30-40戈比,两倍于国营商店。这直观反映出当时苏联奶业的困局。勃列日涅夫年间情况多多少少有些好转,而乳制品匮乏问题直到苏联解体才解决。黄油并不是全国群众想买就能买,仅莫斯科、列宁格勒有充足供应。

前文提到革命前10%农户无奶牛,苏联实行集体化后这种情况迅速改观。据官方统计,截至1960年1月1日每2000万个农民家庭饲养1170万头奶牛,也就是半数集体农民属于无牛户。调查坦波夫州维尔亚季诺村发现,1881年该村95%的家庭有奶牛,无牛户仅5%。而1956年“大多数”家庭有奶牛,“但通常两户合养一头”。

导致个人饲养奶牛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法律规定了每家养牛的上限。可细究根本原因,缺乏饲料才是关键,因为集体农庄管理者必然优先关照集体的牲畜。饶是如此,个人饲养奶牛的产奶量仍高于“公家牛”数倍。报酬越高劳动热情越高,这个道理无需多言。集体农庄在年底按照“劳动日”计算、支付庄员报酬,有时候竟分文不付,因为法律规定集体农庄先跟国家结算,再跟农机站结算,再保留集体农庄发展所需资金,最后有结余才可付给农民,往往微乎其微。斯大林死后这种情况部分改善但不明显,导致集体农民更关心自家“小生意”,且频频偷窃公家物资“补偿”自己必须为集体出的“徭役”。这个过程中,一些公家饲料“转移”到了个人手中。

顺便指出,集体农庄农民自留地仅占农业用地总量5-7%,却是苏联最高效的农产品生产者。例如1940年他们通过义务交售供应了全国30%的土豆、25%的禽畜肉、90%的鸡蛋、26%的牛奶和22%的羊毛。苏共中央并非不掌握这些数字,却七十年如一日顽固发展低效集体农业,千方百计限制个人种植、养殖。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66年1月1日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牛棚的奶牛合计4010万头,其中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公家)的2350万头(59%),属于集体农民、工人和职员(个人)的1660万头(41%)。但公家牛产奶量偏少,官方数字每年每头平均1157-2006千克(公升),合每天3-5.5升。远低于革命前农户家养奶牛水平。

农业发达国家的奶牛日产奶量20-25升,跟人家相比社会主义农业不能不说是一败涂地。莫斯科对此同样心知肚明,不但不想办法鼓励农民积极性,反而从上到下弄虚作假。1960年《真理报》报道了一件事:新罗西斯基地区切尔卡斯基村委“基洛夫”集体农庄向切尔卡斯基农村消费合作社转账90000卢布(旧币)购买牛奶。地区国有银行稽查员对这笔交易感到疑惑,集体农庄为什么突然买这么多牛奶?接下来发现的情况更令这位稽查员惊讶:集体农庄向合作社购买牛奶的单价居然是每公升1卢布80戈比(旧币),即国家规定零售价,共购买50000升。对此,集体农庄领导解释说一切合法,“有州党委指示”。而州党委的指示是:农场内部、集体农庄内部的牛奶开销可以算在国家交售任务内。由于“基洛夫”集体农庄奶牛每天仅产奶2.5升,无力完成牛奶交售计划,所以农庄主席想到了州委指示。“基洛夫”转给合作社90000卢布牛奶钱,劳动组合内部走账。其最终结果,集体农庄拿到农村消费合作社开具的凭条,根本不存在的牛奶列入交售计划,任务完成!
(译注:1961年苏联货币改革,旧币10:1兑换新币。此段所言国家规定零售价1.8卢布即前文所言国营商店零售价18戈比)

现实中牛奶库存并未增加,但50000升牛奶已经入账。这些假账从集体农庄、合作社一路向上报送政府,然后在领袖的下一篇讲话或中央统计局的下一份报表中,就成了“苏联牛奶产量已经超过美国!”

而对于集体农民而言,这种纯属糊弄人的“奇迹”更可悲、更有害。因为90000卢布买“虚牛奶”的钱归根结底由他们负担,是他们全年辛劳血汗所得。农庄主席大笔一挥真轻松,庄员们还得继续弓着腰挣那仨瓜俩枣。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炮制“虚牛奶”的另一种狡猾办法是双重计数。例如集体农庄先在乳制品厂交售牛奶(“卖给国家”),拿到凭条。待黄油提取生产完成,集体农庄再从乳制品厂购回脱脂牛奶,价钱是乳制品厂之前收购全脂牛奶的四分之一。农庄主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脱脂牛奶用于农庄内部经营,如喂养小牛、小猪或卖给家中不养牛的农民,账面上记为“集体农庄内部用奶”。这样一来,该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实际生产的牛奶在帐上变作双倍:送往乳品厂完成国家交售任务的全脂牛奶算一次,从乳品厂回购的脱脂牛奶进行“内部使用”又算一次。

这套伎俩盛行的两年中(1957-1959),官方统计之苏联牛奶产量实现大跃进。1934-1955年母牛产奶量顽固的停留在“山羊水平”——每天3升,之后忽然翻倍至每天5.5升。纸面上的全国总产量也从3650万升提高到1958年的5870万升,增长约60%。

历史总会重演,之后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揭露他操弄统计数字作假,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政府同样指责他有类似行为。1965年的一份统计报表显示整个七年计划(译注:1959-1965,即延长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牛奶产量并无增长,1963-1964年的奶牛年产量甚至从1958年的2007升下降到1600-1700升,减少18%。而1965年全国母牛“喜迎”新政府,泌乳热情再度高涨,由前一年(1964)的1700升猛增至2006升。就像魔术师念了咒语:阿哈莱-麻哈莱,牛奶滚滚来!

严肃地说,观察苏联这段时期的“牛奶问题”可知,在革命前俄罗斯牛奶是一种廉价日常消费品,可能比茶叶更容易获取。十月革命后新政权改变了这一切,“虚牛奶”肯定填不满群众的辘辘饥肠。

延伸阅读:弄虚作假的”梁赞奇迹“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