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空军战时油料供应问题

燃油因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进程起着关键影响。德军统帅部之所以敢于进行闪电战,一大法宝是机械化兵团集中使用,另一法宝则是大规模航空兵支援地面部队。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在一定的准备期内积累足够数量军火和燃油、润滑油,再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1940年德国自采石油130万吨,进口230万吨,其中150万吨购自罗马尼亚。虽然德军地面部队使用的汽油基本是合成汽油(用煤和褐煤人工制成),但德国确有能力生产高辛烷值合成汽油,比如战斗机就烧辛烷值87-90的航空汽油,战争后期更是用上了辛烷值98的。只有海军舰队一直使用石油提炼的燃油。

苏联的燃油、滑油供应早在战前就出现严重困难。战争爆发后整个航空工业亟需全面整顿,1939年9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造现有及新建飞机工厂》的决议,要求短时间内改造九座旧工厂、建设九座新工厂。按照这些计划,国家开始组装现代化军用飞机,包括Як-1、МиГ-3、ЛаГГ-3战斗机和Ил-2攻击机等,它们都需求优质高辛烷值汽油。从1939年1月1日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制造各种军机17745架,其中3719架是新型号。

1940年全国炼油厂加工2941.4万吨原油,出产88.36万吨航空汽油、347.67万吨车用汽油、560万吨煤油、127.4万吨石脑油、145.9万吨柴油、41.32万吨船用重油、980万吨锅炉重油,以及146.9万吨各类润滑油。然而在这88.36万吨航空汽油中,绝大部分是辛烷值较低的(70-74),仅可供国产旧型号军机如И-15、И-153、И-16战斗机和ТБ-1、ТБ-3、ДБ-А轰炸机使用。至于新式飞机如Як-1、Як-3、МиГ-3、ЛаГГ-3、Ил-2、Ил-4、Пе-2、Ер-2、Су-2等需要的Б-78航空汽油,只够满足4%!即便这些新式苏联飞机装满最好的苏联汽油,也明显落后于使用90号汽油的德国飞机。

1940年12月,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司令员亚历山大·诺维科夫在工农红军最高领导层会议上表示:“通常每年……飞行任务最多的季节,也就是从7月或6月开始,汽油供应停止,部队处于油料紧缺状态,不得不减少升空…… 没有汽油的话,就没办法飞行。到了10月份汽油供应恢复正常,但天气条件变得不佳,经常下雨。为了建立一支能在复杂条件下完成战斗任务的强大空中力量,必须解决汽油短缺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1940年红军各军兵种消耗燃料总量仅110万吨。燃料供应管理局局长П. В.科托夫中将1941年5月报告称:“从1940年开始,红军所需燃滑油料的供应量出现较大下降。国防人民委员部每个月都未收到足额燃滑油料…… 与1940年同期相比,1941年上半年政府分配量严重降低,即:汽车拖拉机燃料1940年满足80.4%,1941年仅满足61.6%;航空汽油1940年满足78.2%,1941年仅满足66.2%。总体来看,1941年苏联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列比例来满足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日常供应:汽车拖拉机燃料45%-75%,航空汽油91%…… 与其他型号燃滑油料相比,Б-78航空汽油、柴油和柴油机油的供应量极低。”

截至1940年7月1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可动员燃滑油料储备共286928吨。同年7月26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命令在1941年5月1日前将此数字增加4.3倍,实现1236446吨燃滑油料储备,但收效甚微。由于航空燃料短缺,1941年空军指挥层注意到现代化战机射击训练水平很差,飞行时间仅12小时(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时间200-400小时)。同时本已十分匮乏的燃料供应也在不断减少,比如为补充可动员储备,1941年6月16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缩减工农红军空军高辛烷值汽油消耗》的决议。

所以,说苏联在航空汽油供应方面出现“严重”困难都算是温和的讲法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苏联炼油厂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以深色石油产品为主。而政策导向方面的问题,造成浅色石油产品不足20%,使得苏联国民经济部门和军队所需的燃滑油料供应不稳定。

另外从战略上看,苏联石油工业分布位置也十分脆弱,主要集中在远离国家中心的两个地方:阿普歇伦半岛和格罗兹尼。举个例子,巴库“И. В.斯大林”炼油厂1940年生产了38.38万吨Б-78、Б-74和Б-70航空汽油,占全苏航空燃料总产量43.4%,但高辛烷值Б-78的年产量不足10%。

根据1941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石油裂化能力应增加到60万吨,异辛烷产量8.7万吨,烷基苯产量6.5万吨。完成乌法炼油厂第三、第四期建设,莫斯科炼油厂第三、第四期建设与赫尔松炼油厂第二期建设,并在塞兹兰、阿穆尔河畔共青城、沃罗涅日、莫洛托夫、阿尔马维尔、克拉斯诺沃茨克和布古鲁斯兰新建炼油企业。另计划在巴库和格罗兹尼新建石油热重整和硫酸烷基化项目,以及斯大林格勒的裂化设备制造厂。

此外还要在国内建立8个工厂使用氢化工艺从硬煤和褐煤中合成汽油,计划年产量20万吨,分别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切列姆霍沃、莫斯科和伊瓦诺沃州、科雷马、布里亚特、格多夫与塞兹兰。实现这些方案需要很长时间,可战争中的国家等不起。

按照曾在红军油料供应部任职的瓦西里·尼基京上校的说法,1941年苏联石油工业“……只能满足国防人民委员部航空汽油需求的26.6%、柴油的67.5%、航空润滑油的11.1%”。

战争爆发之初红军油料供应部拥有247个常设油库和基地,总容量65.3万立方米,90%位于西部边境军区。开战一个月损失73处(合计容量17.1万立方米),之后三个月又损失16万吨常备燃料和30万吨可动员储备,仅成功疏散区区6万吨。所以苏联空军不得不在油料稀缺的窘境下抗敌作战。

1943年苏联石油产量较1941年下降45.5%,为1798万吨,那么顺理成章地,航空/车用汽油和柴油也应该随之减少。但奇怪的是,按照官方说法,1943年苏联武装力量前线进攻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期间获得了充足的燃滑油料保障!此矛盾现象后来在《1941-1945 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简史》中提及(尽管没有任何解释):“……出现了看似奇怪的一幕:1943年全国产量减少,但前线飞行员、坦克兵和卡车司机却得到大量燃料。”

答案其实很简单:苏联政府不愿公开承认《租借法案》的重要地位,尤其通过该途径获得的高辛烷值汽油和炼油添加剂。正是这些物资使苏联空军最终夺取了空中优势。

1942年8月6日国防委员会讨论“关于保障1942年8月石油开采和石油产品生产”的问题,决定削减11.5%的航空汽油生产计划(11.57万吨),包括6.5万吨Б-78汽油和5.05万吨Б-70汽油。国防委员会明确指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石油工业人民委员(谢金同志和雷巴克同志)至今仍没掌握催化重整工艺,结果造成目前改装的催化重整(设备)未产出一吨Б-78航空汽油。”

国防委员会决议内容证明了国内航空汽油生产特别困难,必须用美国添加剂改善供应:“责成对外贸易人民委员(米高扬)自1942年9月起每月为巴库和格罗兹尼炼油厂进口6千吨异辛烷和烷基苯,1942年底前为哈巴罗夫斯克厂进口6千吨。”

决议进一步要求:“责成石油工业人民委员(谢金)在巴库、格罗兹尼和哈巴罗夫斯克厂接收异辛烷和烷基苯,用催化重整法和Б-70汽油保障Б-78汽油生产。允许石油工业人民委员在异辛烷和烷基苯延迟交付的情况下,使用巴库厂和格罗兹尼厂的重整设备每月临时生产2万吨Б-74航空汽油以代替相同数量的Б-78。红军油料供应部、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和海军人民委员接收这种汽油供应。”

随着战事进展,高加索面临沦陷威胁。1942年9月3日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拆除格罗兹尼炼油厂》的决议,立即对前线航空燃料供应造成显著影响。所以9月22日国防委员会又做出了《关于千方百计在中部、东部和亚洲北部炼油厂加速提高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甲苯和润滑油生产》的决议。而为全面落实之前做出的关于燃料问题的决议,1942年10月1日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委托Л.П.贝利亚监督并向石油工业人民委员提供日常协助》的决议,这就意味着此后整个石油工业人民委员部、以及生产现场工人和工程技术专家的一切活动,都在国家安全头目贝利亚监视之下。

可惜,就算顶着“法办”的沉重压力,苏联石油工作者仍难保证高辛烷值燃料的必要增长。1942年苏联开采石油2198.8万吨,比上一年减少33.3%。相应地,1941年苏联生产了126.9万吨各型航空汽油,1942年仅生产91.2万吨。同时期美国的航空汽油昼夜产量高达12.6万桶(包括7.9万桶辛烷值100的),约合20000吨。也就是说从数量上看,苏联全年航空汽油产量仅相当于美国一个半月产量;而从质量上看,美国约63%的航空汽油辛烷值高于99。

高辛烷值汽油能给军用航空器带来巨大战术和技术优势。比如美国飞机烧辛烷值100的燃料,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33.3%,爬升至1英里高度时间减少40%,炸弹载荷增加20%-30%。1940年不列颠空战期间,高辛烷汽油表现出明显优越性,使用100号汽油的英国“喷火”战斗机压制了使用90号汽油的德国“梅塞施密特-109”战斗机,迫使希特勒放弃后续登陆计划。

从1940年6月到10月底,美国出售了价值9200万美元的战略物资支援苏联(以黄金和矿石结算)。其中航空汽油共计156335短吨(1短吨等于907千克),包括99号航空汽油25185短吨、87-99号130729短吨、87号421短吨。

1941年9月底美、英、苏三国代表组成的莫斯科会议在苏联首都召开,期间除其他问题外,着重讨论了向苏联供应石油产品尤其高辛烷值汽油的问题。会上斯大林亲自对美国代表指出,提供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属于当务之急,苏联航空兵迫切需要这种燃料。10月1日美国代表威廉·哈里曼、英国代表威廉·艾特肯和苏联代表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签署第一(莫斯科)议定书,美英承诺未来9个月交付苏联3600架飞机、4500辆坦克、几十万吨各类设备、原材料、食品等,特别条约规定每月供应20000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高辛烷值改进剂、润滑油、润滑脂等。苏联以军工原料作为回报。

1941年3月11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租借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10月30日罗斯福通知斯大林,苏联将获得10亿美元无息贷款用于支付武器和原材料。11月1日援助物资装船启航,因第一阶段协议有效期9个月,也就是要交付18万吨高品质油料——这个数字基本达成了。

1943年3月16日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确认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7月30日接收美国物资申请》的决议,其中“石油产品”总量定为36万吨,平均每月3万吨。查阅美国官方编纂的《美国向苏联提供战争援助的报告,1941.6.22-1945.9.20》,有助于理解盟友燃料供应对苏联保家卫国战争的重要意义。数据显示,通过《租借法案》和商业计划从美国获得的航空汽油总量是:高于99号590434短吨,87-99号122415短吨,87号190690短吨。此外,《租借法案》框架内英联邦国家转交高辛烷值航空汽油587698吨,其中含99号572979吨、87-99号14719吨。

综上所述,盟国提供给苏联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换算成公制约1197587吨,其中含高于99号的558428吨。这对苏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翻开瓦西里·尼基京上校著《前线燃料》一书可知:“战争期间红军消耗航空汽油超过4000481吨,其中包括2000998吨高辛烷值汽油。”

《租借法案》所提供高辛烷值改进剂的作用甚至更加重要。1943年4月-1945年5月苏联本土使用这些添加剂生产了战争所需(供应前线和补充油库)高辛烷值燃料的53%。

文章最后我们可以说,来自美国的包括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和添加剂在内的各种援助,是使苏德战争天平逐渐向苏联倾斜的重要砝码。毕竟,如果不掌握空中优势,地面作战将十分艰难。


附:

俄罗斯帝国诞生过一位才华出众的化学家,名叫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伊帕季耶夫(1867-1952)。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他在彼得堡设立研究化学武器及防护方法的专门实验室。十月革命后同意与新政府合作,创建并积极领导了几个重要的化学研究中心,列宁称他是“我国化学工业领袖”。1929-1930年伊帕季耶夫感觉处境不妙,多位同事、朋友和学生卷入“工业党”冤案被逮捕、定罪、枪决,自己曾在帝俄炮兵服役的“黑历史”如一柄高悬头顶的利剑。1930年6月伊帕季耶夫偕妻子去慕尼黑参加国际能源大会,决定不返回苏联,前往美国。

伊帕季耶夫在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担任化学教授,同助手、学生一起为有机合成、石油提炼和催化剂等领域做出许多贡献。他最重要的发明无疑是催化裂化反应,大大提高了石油炼制汽油效率。另一项发明:高辛烷值汽油的有效生产方法影响更加深远。

弗拉基米尔·伊帕季耶夫1939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0年荣获美国化学学会最高奖:威拉德·吉布斯奖。一生持有200多项专利,发表300多篇论文,被称为美国石化奠基人之一。如果没有他,现代生活肯定是另一番面貌。

1936年12月苏联科学院决定开除伊帕季耶夫。

1937年1月苏联政府剥夺伊帕季耶夫公民身份。

1990年3月苏联科学院全体会议决定,恢复(及追认)包括弗拉基米尔·伊帕季耶夫在内的一批科学家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