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古拉二世皇帝1896年5月14日(格里历26日)登基加冕,定于1896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市郊举行群众庆祝活动,竟酿成俄罗斯近代最大悲剧之一:霍登场惨案。汹涌的观礼人群争抢礼品,导致近2000人死伤。
19世纪末的霍登场位于莫斯科郊区,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年间就用于举办各类庆祝活动,包括皇帝登基仪式。平日这块空地是莫斯科驻防军的训练场,因此遍布沟堑和坑道。其中最大一条沟堑在第十五届全俄贸易、工业和艺术展览会“帝皇馆”(该建筑保存至今,被楼群包围)背后,约70х200米,沟壁陡峭近乎垂直。由于长期挖沙、取土,沟底也变得崎岖不平。
这条大沟对面接近边缘的地方,排列着150个分发“皇家礼物”的摊位亭。共准备了400000个礼品袋,内装:纪念水杯、特制面包、香肠、蜜糖饼、花样甜食、皇帝皇后肖像方巾等。此外还将在庆祝现场免费提供30000桶啤酒和10000桶蜂蜜。可想而知这对平民百姓是多么大的诱惑!消息早早传出,尤其那个纪念水杯事先在莫斯科商店橱窗展览多日,令许多人垂涎三尺,提前跑来大沟附近占位置,说:“坐到天亮,直接去领东西,反正很近。”
结果人群越聚越多,远远超过准备的礼品,粗略估计黎明前已有500000人翘首等待!日出前后整个霍登场雾气弥漫,群众因疲劳和烦躁开始咒骂、争执,死了几个人。
就在此时,忽然传出消息说摊位亭工作人员正在“私分礼品”,迷迷糊糊的人群瞬间清醒,朝着相同方向快速移动。区区1800个警察根本无力维持秩序,尖叫声、嘶吼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摊位亭工作人员眼见来者不善,很可能要拆亭子、打人,急忙把礼品袋抛向人群,加剧了争抢、踩踏。后队推挤前队,无数人失去平衡滚落沟底,站不直、爬不出,一层压一层……
拥挤踩踏大约持续15分钟。莫斯科当局闻讯急派哥萨克分队前往清场。他们努力驱散人群,起码防止了危险地区的进一步聚集。
尼古拉二世皇帝和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也接到汇报。事故现场被快速清理,原定庆祝活动不变。管弦乐队演奏了一场音乐会,下午2点皇帝亲临,接受雷鸣般的欢呼并齐唱国歌。当晚克里姆林宫继续庆典,随后在法国大使招待会上举行舞会。有人说皇帝不听劝阻执意参加舞会“以免加冕大礼蒙尘”,也有人说群臣出于外交考虑劝说皇帝勉强出席,所以尼古拉二世“面如白纸”、“神情憔悴”。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389人死于霍登场踩踏事件(包括送医不治者),几百人不同程度受伤、致残。按照现代医学说法,绝大多数死者死于“压迫性窒息”。皇帝原本要求向每名罹难者发放抚恤金和丧葬费1000卢布,当他得知实际死亡人数后又减为每人50-100卢布,总共8万或9万卢布(部分家属分文没得)。5月19日、20日,皇帝、皇后与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走访医院探视慰问,赠送住院者1000瓶葡萄酒。并为事件造成的孤儿专门成立了抚育院。与之相比,加冕典礼庆祝活动花费国库1亿卢布,相当于那年公共教育预算的三倍。
莫斯科两大报纸未及时报道霍登场惨案,警方从中作梗。只有《俄罗斯公报》刊发了消息。
莫斯科警察局长弗拉索夫斯基和副手被免职,前者获得每年15000卢布的终身养老金。
然而,社会大众普遍把谴责的矛头指向负责庆典的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认为他无视组织过程种种混乱,还拒绝调动军队到场维持秩序。同年大公出任莫斯科军区最高指挥官。
由于霍登场惨案和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事件,激进反对派称呼俄国末代皇帝“血腥尼古拉”,此外号后来被苏联史学界沿用。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