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曾是少年犯

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生于1924年,出生地目前所见有四种版本,通行说法是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市(今第聂伯罗市)。据称生父很早离家出走。亚历山大自幼活泼好动,母亲说他将来要么当英雄、要么当罪犯——结果都应验了!

几年后母亲去世,亚历山大的生父已二婚、三婚,不愿抚养这个孩子。遂流落街头乞讨,进了孤儿院。另一种说法指出是母亲主动把他送到孤儿院以免饿死。

之后,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第一次被定罪,罪名是触犯《刑法》第162条(盗窃)。1938年2月7日进入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伊万诺夫卡村保密少年教养院(即所谓“伊万诺沃孤儿院”),1939年从教养院学校结业,派往古比雪夫第9工厂(车辆修理厂)当翻砂工,很快逃走。

1940年10月8日萨拉托夫市伏龙芝区第三法院依据《刑法》第192а条(违反护照制度/居住制度)判决亚历山大有罪,处两年有期徒刑——因为他签署了24小时内离开萨拉托夫的同意书但逾期滞留。1941年4月21日被押送至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乌法第2儿童劳教所,同年底包括他在内的约50名少年犯集体逃跑失败,仅组织者被判刑。这之后亚历山大跟着劳教所工厂的钳工当学徒直到1942年3月5日,从事生产国防用品(特种包装箱)。1942年3月15日他被任命为教养院助理,又被选为劳教所冲突调解委员会主席。

1967年5月5日苏联最高法院司法委员会撤销了1940年10月8日的判决结果。

自战争爆发后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多次书面请求上前线。1942年9月终于在乌法市参军,进步兵学校训练,同年11月加入共青团。

1943年2月27日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在加里宁州切尔努什基村附近战死沙场。官方版本称:他所在的营奉命进攻德军据点,遭到3个机枪掩体拦阻射击。战友们摧毁了2个掩体,马特洛索夫接近第3个掩体投掷手榴弹未见效,用身体阻挡枪口牺牲。

1943年6月1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授其“苏联英雄”称号。1948年隆重迁葬大卢基市。全国各地树立纪念碑,许多街道以他的姓氏命名。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