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提到的这艘货轮是1920年美国堪萨斯州怀恩多特郡“底特律造船公司”建造的,下水时名叫“范登湖号”。登记总吨位2674吨,长77米,发动机功率1500马力,最高航速10节,最少配备54名船员。
下水十年后,这艘轮船被远东外贸委员会的代表在纽约买下,改名“楚科奇人”号,作为生产海鲜罐头的“浮动工厂”一直使用到1932年。之后调往工农红军舰队充当水文考察船,三年后隶属太平洋舰队水文调查部门。
这一时期的“楚科奇人”号主要用于向极北偏远地区输送小艇,以及考察符拉迪沃斯托克——勘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航线的水文情况。它曾参与从卡拉加海岸到杰日尼奥夫角的白海沿岸水文调查,1934-1936年对日本海西北方洋流进行了探测。
苏德战争爆发使“楚科奇人”的工作被迫中断,这艘远东水文考察船被改造为布雷舰和巡逻舰,后又编入辅助舰队充当军用运输船。1943年阿列克谢·库兹米奇·斯塔托夫斯基上尉出任船长,此人是伏龙芝高级海军学校毕业生,年仅28岁。除了他另有7位军官和47名非军职水手在船上工作。
1943年5月25日10时45分,“楚科奇人”号驶出鲁德纳亚湾踏上不归路。船舱载着航空燃料、252枚水雷、引信、深水炸弹、锯材及3名押运人员,目的地是勘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
当时的海上形势十分凶险。5月12日-8月16日,美军决定夺回日军控制的阿留申群岛(即“阿图岛战役”和“茅舍行动”),派出14400士兵、100艘军舰和263架飞机对战日军8500士兵和20架战斗机。为阻止敌方增援,美国海军封锁了包括小千岛群岛在内的周边海峡和岛屿。
斯塔托夫斯基上尉必须指挥无武装的“楚科奇人”号通过这些危险海域。也就是说,从萨哈林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的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再通过第四千岛海峡进入太平洋最终抵达勘察加。那几天天气很好,鄂霍次克海水域也未结冰。由于彼时苏联尚未向日本宣战,所以日军知悉该船的出发时间和航线。
“楚科奇人”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行驶期间保持无线电畅通,斯塔托夫斯基船长最后一次联系指挥部时位于得抚岛西北130海里处,但临近第四千岛海峡时通讯中断。经多番搜索无果,6月10日上级意识到这艘货轮肯定沉没了。1943年8月12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宣布“楚科奇人”号全体船员“执行任务死亡”,不过所有军官均排除在人员名单之外。
多年来“楚科奇人”号下落不明,海员们推测它由于某种原因葬身第四千岛海峡水底。
直到2001年历史学家康斯坦丁·斯特列利比茨基向美国档案馆查询后才发现,“楚科奇人”号很可能被美国潜艇当作日本货轮误击。斯特列利比茨基说,当时有两艘美军潜艇在附近海域巡弋:小罗伯特·基廷格指挥的S-34和艾尔文·赫特曼指挥的S-41,他们分别于5月31日、6月1日发现了误以为日本船只的“楚科奇人”,用鱼雷齐射将之击沉。
斯特列利比茨基倾向于相信小罗伯特·基廷格舰长(S-34)是造成58名苏联人死亡的肇事者,认为他1943年5月31日于北纬50°29’、东经156°28’使用潜望镜发现排水量3000吨的货轮,19:00发射三枚鱼雷、两枚命中。基廷格描述该船爆炸时火柱冲天,无人跳海逃生,间接证明系运载燃料和弹药的“楚科奇人”号。
退休海军上校亚历山大·格鲁兹杰夫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是赫特曼舰长(S-41)击沉“楚科奇人”号,因为他当时的位置(北纬50° 04’、东经156° 32’)与“楚科奇人”航线重合,基廷格舰长的坐标则不符。基廷格舰长消灭的目标或许是驶向或驶离幌筵岛的船只,岛上有日军柏原基地。另外,赫特曼舰长击沉的货轮被鱼雷命中后发生剧烈爆炸和大火,推测携带高爆物质或易燃液体。
显然,很可能是这两位美国艇长中的一位误击苏联“楚科奇人”号货轮,杀死船上所有人。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禁止全文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