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毒剂一直是各国秘密机构必不可少的武器。苏联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度遥遥领先,但他们开发的各种杀人手段如今却饱受争议。
奇毒先驱
拉夫连季·贝利亚1938年开始领导内务人民委员部,随即展开大规模整顿改革,要求属下安全人员侦办“人民公敌”和“间谍”等案件时更加细致、巧妙。历史学家注意到,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喜欢谋定而后动,事前充分考虑后果及影响,讨厌粗放的工作作风。所以新上任的贝利亚并不追随两位前任:亨利希·雅戈达和尼古拉·叶若夫的脚步,几乎彻底改变了整个国安系统。
但必须指出,正是雅戈达首先意识到秘密实验室制造的武器对国安机关打击国内外敌人至关重要。为此,1935年全苏实验医学研究所毒理学秘密实验室迎来了新主任:格里戈里·梅拉诺夫斯基。此人的身份和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高度保密,其程度大概仅次于顶头上司贝利亚,
人体实验
早在1920年代苏联成立之初,国内就有专项研究化学毒药和生物毒素的部门,但直到30年代才开始真正受重视。贝利亚视察研究所及实验室后,梅拉诺夫斯基的官运骤然亨通,荣升国家安全上校、医学博士,按照贝利亚的指示领导改造位于卢比扬卡后面瓦尔索诺维耶夫斯基巷的毒理学实验室(官方文件称“X实验室”),将之划分成多个部门,并加装现代化空气过滤系统。
实验室各部门独立运作、互不相通,使工作人员面临的危险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梅拉诺夫斯基和同事们依然谨小慎微,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无法被尸检发现的各种毒药毒素。国安机构对此类杀人见效快且不留痕迹证据的物质深感兴趣。
理论研究成果必须通过实践检验,于是,审结的死刑犯被定期带到实验室特别拘留所,这些人多为累犯、惯犯,研究人员并不知晓他们的确切身份。
超级毒剂
梅拉诺夫斯基团队曾长时间研究河豚毒素——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物质。蓖麻毒素来源于植物,经过研究取得重大成功,可以悄无声息杀死房间内的人,梅拉诺夫斯基主张用气雾剂的形式投放。
然而多年来最主要的难题一直没能解决——他们研制的各种毒物都不可避免地在尸检时被检出。直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实验室终于合成出一种新型化学毒药——К-2。
К-2的具体分子式至今不详,只知道属于胆碱类物质,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作用于肌肉和内脏器官神经末梢,导致窒息和血管堵塞。受试者通常会在10~15分钟内死亡。
这种新型毒药曾以特殊形式进行验证:受试者死亡后,该名生前无任何基础病的中年男子被运往“斯克利福索夫斯基急诊医学研究所”。值班大夫当然不明内情,一番尸检后做出明确结论:“死于心脏病发作”。
此外,毒理学实验室不仅秘密制造强效毒药,还负责开发投放毒药的特种装置,例如拐杖枪、手持喷雾器、浸透毒药的枕头和被子、微型弹丸、超细针头等,用于充实特务人员的武器库。据信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人斯捷潘·班德拉和亚历山大·舒姆斯基、乌克兰大主教西奥多·罗穆扎、美籍“双面间谍”以赛亚·欧金斯、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马尔可夫等人都是被梅拉诺夫斯基团队的“发明”干掉的。
另一方面,科学家长期从事这种研究,心理不可能不受负面影响。实验室员工患上抑郁症、精神错乱甚至企图自杀的事情屡见不鲜。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后,梅拉诺夫斯基团队的工作不仅没中止,反而加快了步伐。1942年对某个死刑犯做试验的过程中意外减少了蓖麻毒素剂量,结果发现这种毒性蛋白质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起到“吐真剂”的效果。梅拉诺夫斯基立即将此意外发现上报,并迅速获批开展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尚无此“吐真剂”的详细信息,但可以肯定最晚1944年已经获得了这种基于蓖麻毒素的试验性制剂,而且有国安官员申请用于“执行公务”。
纳粹德国投降第三年,梅拉诺夫斯基团队威力最大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是一种剧毒气溶胶,也是第一种可以填入弹头发射的生物活性毒素。它在战略上的意义不输原子弹,由拉夫连季·贝利亚亲自监督。历史学家发现相关实验材料依然保密,分别收藏于多个部门的档案室内。
获罪获刑
1951年格里戈里·梅拉诺夫斯基及实验室四位主要毒理学家:爱丁顿、莱赫曼、斯维尔德洛夫和马图索夫突然被捕,指控他们非法持有毒药、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篡夺政权并谋害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国家最高领导层。
历史学家至今仍在讨论逮捕他们的真实原因。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贝利亚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企图成为唯一的国家领袖。但这种观点属于一面之词,并无坚实凭据,何况斯大林也不会对贝利亚的举动茫然无知。另一种说法认为系卷入“维克多·阿巴库莫夫案”,而维克多·阿巴库莫夫则是因“医生案”被捕。
秘密审判期间格奥尔基·梅拉诺夫斯基表示他遵照“领导层”指示办事,但无法提供授权使用毒剂进行暗杀的任何书面命令。高级国安官员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曾多次亲自参与消灭人民公敌、间谍和其他危险分子的行动,他在审判中作证称梅拉诺夫斯基及其“制剂”至迟自1937年就被用于特种业务。
考虑到毒理学实验室的拨款水平和机密程度,以及二十年里监督、保护这所距离卢比扬卡仅五分钟路程的实验室的人的姓名和职务,审判在特殊地点进行,至今无法找到文字记录。苏多普拉托夫的证词来自其回忆录。
1953年2月格奥尔基·梅拉诺夫斯基因“非法持有毒药”和“滥用职权”罪名判处十年徒刑,他在监狱反复上诉要求平反。1961年12月刑满释放后他继续喊冤,导致二次被捕,1962年初重获自由,被禁止居住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联盟共和国首都。于是他移居马哈奇卡拉,到某研究所任职,1964年被发现在寓所床上暴毙,时年65岁。尸检显示死因系心脏骤停,“体内未发现有毒物质”。
无法核实总共多少人成为梅拉诺夫斯基团队实验的牺牲品。专家们的数字各不相同,有人说数十条生命以“科学研究”的名义下毒杀害,另一些人则坚称梅拉诺夫斯基毒杀了数百人,包括几名偶然途径实验室而被拘留的路人。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