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禁止开发、拥有先进武器,也就是军用飞机、装甲车辆等。
但在1922年4月,受国际孤立的苏联与德国签署《拉帕洛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各方面“互惠互利”,包括基于条约第五条的军工合作。这方便了德国人在苏联境内培训军官,测试那些被《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新型武器。
“利佩茨克”项目
苏联境内成立的第一所德国军人培训机构是位于利佩茨克的航空学校,1925年7月15日正式开放。
德国人用很短的时间重建航校房舍,新建一座维修厂、两间机库,并用“私人资金”采购50架福克D.XIII战斗机、若干架轰炸机和运输机。所有这些设备和飞机都是以进口商品的名义进入苏联,德国受训飞行员则持假护照以游客或私营公司代表身份入境。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德国人日常穿着便服或无徽章的红军制服。
航空训练课程长约5~6个月,科目包括空战格斗、各种地形轰炸、熟悉机载先进光学设备、机炮、机枪等。德国教官、飞行员还与红军各类部队进行联合战术演习。
绝密的“利佩茨克”项目也进行飞机制造领域的积极研究,德国专家向苏联设计师传授他们的技术突破,并且在航校试验场共同测试新型航空设备及武器。
航校运行八年间,为德国武装部队120名飞行员提供了培训或再培训。德国专家培训的红军技术人员数量不详,约几百名,显著更新了苏联国防工业知识体系。
希特勒上台前后,德方对“利佩茨克”项目的参与热情明显下降。随着苏联与西欧国家关系改善,《拉帕洛条约》已失去存在意义。1933年9月航校被关闭,大部分设备遗留给苏方。次年在设施原址上组建成立了苏联空军高等飞行技术学校,苏联解体后通常称作“利佩茨克航空中心”。
“卡玛”项目
1926年10月苏德两国签署协议,在喀山郊外秘密成立德国坦克学校,供魏玛国防军士兵磨练技能、学习德国的理论知识和红军的实践经验。
苏联最高领导层早已意识到本国坦克制造落后于欧洲,因此对这种有利获取先进军工技术的合作项目也很感兴趣。
坦克学校被命名为“卡玛”项目,取自所在地喀山和首任负责人马尔布兰特上校姓氏的首字母缩写。校址位于卡尔戈波尔团空闲旧营房内,附近有训练场和靶场。
“卡玛”项目的教官起初来自德国,穿着无徽章的红军指挥员服装。后来苏联教官也参与其中。1929~1933年共毕业30名德国军官、250名苏联坦克兵。为谨慎起见,同时在学校上课的学员不超过15人。某些出版物称毕业生包括海因茨·古德里安,其实不确,此人仅于1932年夏天随上司到学校视察,并非受训。
1930年代初德国认为已无必要在苏联维持秘密学校及使用苏联靶场,1933年通知苏方合作终止。苏联随即花22万卢布买下各种对军队摩托化、机械化可能有帮助的设备,统统转移到喀山步兵学校,后改组为喀山高级坦克指挥学院。苏联设计师研究、吸收德国经验成果,改进本国坦克设计,造出传奇的T-34。
“托姆卡”项目
1928年德国投资近一百万马克建设“托姆卡”项目,在靶场测试飞机、大炮投放化学武器,以及清理被沾染土地的设备和方法。
苏联最初计划将该绝密设施安置在奥伦堡附近人烟稀少的地带,后定址萨拉托夫州希哈内村,与当时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接壤,可避免大批德国人聚集引起怀疑。
根据协议约定,“托姆卡”化学战学校行政事务由苏方官员负责,技术领域由德方专家负责。进行一切试验必须有苏联专家在场,试验数据、照片、报告等材料一式两份双方共享。
资料显示,“托姆卡”项目拥有四间化学试验室,两间动物饲养房,一间消毒室,五座营房及专用设备和车辆库房。常驻“托姆卡”的德国代表团包括试验组长、指导员和30位化学家,他们每年签署一份进行秘密作业的合同,合同显示这些人是“德国公司”雇员,向苏联提供“害虫消杀和化肥使用”方面的协助。
为减少外界关注,两国协议严禁德方人员未经莫斯科许可离开“托姆卡”设施接触周边居民,禁止将任何物品带出试验室。
项目建立之初双方在靶场进行了各种重要测试,但后来苏联领导层开始怀疑德国专家隐瞒了关键数据。这种怀疑不能说毫无依据——尽管德方保证工作流程的透明性,却始终对某些化学问题闭口不谈,因为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苏联会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对付德军。
1933年苏德合作“托姆卡”项目被关闭,设备、资料等移交给附近的国防部军事化学中央实验科研所(今俄联邦国防部第33中央实验科研所)。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