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徽使用了半个世纪,好事者常开玩笑说,这枚国徽象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没落。
1940年8月,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成立一个月后,人民议会批准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标志。国徽由拉脱维亚艺术家阿尔图尔·阿皮尼斯设计,官方描述为“金色谷穗环绕的镰刀锤子悬挂在海上日出的光芒中”。
许多细心的苏联公民立刻发现国徽图案与现实不符——波罗的海位于拉脱维亚西侧,也就是说共和国在大海东岸,他们永远看不到海上日出,只能观赏日落。这一设计讹误很快催生了一句笑话:“拉脱维亚日落主义共和国”。
另外,国徽图案还有一处细节不同于其他苏维埃共和国,那就是镰刀锤子交叉的方式:各国国徽都是镰在上锤在下,而拉脱维亚是锤在上镰在下。
苏联解体之前,拉脱维亚共和国宪法分别于1978年、1989年进行过两次修订,都保留着“海上日出”的描述。直到1990年拉脱维亚脱离苏联后,新国徽仍有朝阳图案,却已没了海面。

苏联国徽也曾出现过类似设计失误。比如,莫斯科库兹涅茨克大桥附近有一座“革命者瓦茨拉夫·沃罗夫茨基纪念碑”,用来纪念“1923年在洛桑被白卫军分子杀害”的苏联外交官沃罗夫茨基。纪念碑基座有一枚苏联国徽,设计者是苏联艺术家伊万·杜巴索夫。这枚国徽乍一看没什么异常,但镰刀柄非常古怪(见上图)。
事实上,伊万·杜巴索夫出生在莫斯科郊外的奥金佐沃,终生未曾务农,否则他就该知道镰刀手柄一律是向下变粗,而非像1923年国徽那样末端变细——农民根本没法用啊。
1937年,违背现实的镰刀柄终于被修正,可惜在那之前,1923版苏联国徽已印刷了千百万份,包括苏联纸币上。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