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春天在立陶宛城市约纳瓦发生了苏联历史上最严重的生产事故之一,数千吨有毒化学品泄漏。波罗的海国家民族主义者借机指责“俄罗斯占领者”故意破坏生态环境。事后反思,如果当时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能够暂时搁置分歧矛盾,或许事故后果不至于那么严重。
毒云
约纳瓦是立陶宛中部小城,1962年在城市东郊建起一座用天然气提取氮肥的“阿佐特”工厂,安全运行27年。
1989年3月20日正午时分厂区发生爆炸。液氨储罐的盖子出现细小裂口,可能本身就带铸造缺陷,也可能是金属疲劳所致,总之约7500吨零下340摄氏度的液氨爆炸泄漏。重达数吨的储罐向侧面腾空飞起25米,落地时砸毁混凝土墙和天然气管道。液氨形成有毒液体湖,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最深处半米,随后被附近正在运转的压缩机点燃。
紧接着化肥仓库起火,几千吨硝磷钾肥料熊熊燃烧,释放出含氯、盐酸和一氧化二氮的剧毒烟雾。工厂消防员立即着手灭火。当晚十九点多民防部门开始疏散约纳瓦市及周边五万居民,组织巡逻队挨户排查,少数必须留守者佩戴防毒面具。又过了一段时间风向转变,毒物朝着北方和东方的乌克梅尔盖、凯代尼艾、希尔温托斯三地缓缓飘去。
3月21日逼近凯代尼艾的毒云长50千米、宽7千米。乌皮尼凯村测得最大铵浓度超标150倍。与此同时,事故现场集中了62辆消防车,821名消防员,在临近地区七个泵站的协助下奋力喷洒灭火,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三天半。波罗的海军区部队和非军事单位也赶来支援。为防止毒水入河,人们堵塞雨水管道,在河边筑起堤坝,并将毒水抽进90个空罐转移至旧采石场。之后两天铺设了2千米长的临时管道,将2万立方米毒水泵入采石场,配备机械设备的工兵营为此又挖掘一个额外的深坑。
3月23日13点之前明火被扑灭,事故后果得到有效控制,成功避免生态灾难。
后果
爆炸发生后第一分钟厂区内即有五人死于氨中毒——他们当时未遵守规定佩戴防毒面具。其余工人在凄厉的警报声中跑出车间,趟过寒冷刺骨的“液氨湖”逃生,共57人受伤,其中42人住院,29人因吸入有毒气体致残,日后发展为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
一名住院工人因医治无效死亡,3月21日一名消防员在化肥仓库殉职,最终遇难人数为七名。此外,受污染地区农场的20头小猪和26头牛犊死亡。据专家估计,如果不是客观条件有利、各方力量迅速采取正确措施,遇难者很可能会多达几千人。约纳瓦居民之所以有时间疏散,原因主要是风力不强,几乎没有毒云飘至市中心。
约纳瓦事故造成了规模前所未有的化学物品泄漏。苏联政府公开承认发生“地区性化学污染”,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殷鉴不远,当局并未封锁消息。然而新闻媒体也没有对此事深入报道,在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组政策引发的动荡背景下,事故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弗拉德连·马雷舍夫接受媒体采访时高度评价值班调度员的反应,使居民得以及时疏散、伤者及时治疗。然而遗憾的是,当年的民族矛盾起了消极作用:讲俄语的工厂调度员致电应急部门通报情况,立陶宛接线员却出于某种原因拒绝服务。该调度员不得不通过当地卫戍司令部将信息“辗转”告知民防指挥部。若非这被延误的25分钟,救援工作本可提早展开。
就危险化学品泄漏数量而言,此次事故规模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空前的。
编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