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头十年间开展的反宗教运动中,没收教堂和修道院财产是主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彼得一世皇帝曾用这种方式筹措战争经费(所以部分历史学家称呼他“最早的布尔什维克”),然而大规模残酷查抄教会富庶财产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内战和苏联成立头十年间。
1920年代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对“反动宗教界代表”的血腥镇压。甚至在1940年代斯大林与东正教会的关系明显缓和之后,仍会定期惩罚神甫和教会。但1922年内战期间毁坏教堂、没收财产、镇压神职人员的程度无疑达到了巅峰。
今人谈起1922年财产查抄运动,甚至无法具体计算其规模,因为当时只进行了象征性的登记造册。至于内战中各地教堂遭受的乱兵洗劫更是难以详述,所以我们仅能做粗略估计。
尽管1918年1月2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教会与国家分离和学校与教会分离》的命令,旨在将教会财产转为国家所有,但当时布尔什维克政权并不主张把教会搜刮净尽。
然而掠夺教堂、抄没财产的单独行动却层出不穷,尤其在内战胜利方一直坚持严厉反宗教观点的环境中,许多神职人员都公开支持白色运动。据一些历史学家粗略估算,那几年里主要针对教堂最宝贵的财产实施查抄。后期陆续开展的高调没收和镇压行动对整个东正教会造成致命打击,被充公的有价证券和主教公会资产总计约4600万卢布。
破坏圣物也令布尔什维克收获颇丰,例如1919年仅从诺夫哥罗德教区教堂就掠夺了一百万卢布的黄金。按照历史学家克里洛夫的说法,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从各个教堂获取的资产总额约合现代的70亿卢布。
如前所述,这些都是粗略估算。查抄没收发生在内战混乱状态中,部分行动纯属洗劫,而且被抄走物品的文化价值肯定未得到适当评估,抛售贱卖毋庸置疑。
1922年伏尔加河流域发生大规模饥荒,反倒给反宗教运动和财产没收浪潮提供了新借口。苏联政府在窘境中一度允许社会组织和东正教会筹钱赈灾,教会成功筹得约900万卢布巨款。
布尔什维克党魁随即决定以饥荒为由开展新一轮查抄。2月16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关于没收教会贵重物品进行赈济》的命令,宗教领袖抗议无效。查抄浪潮在部分地方遭遇轻微抵抗,岂料竟演变成流血惨案。比如1922年3月15日的“舒亚事件”,信教群众试图捍卫教堂财产免遭没收,结果四人被枪杀。此事件直接导致列宁下令对宗教界人士实施新一轮暴力镇压。
野蛮残酷的运动告一段落后,1922年5月26日统计没收教会财产共465万金卢布,财政人民委员部仅使用200万采购粮食。与此同时,历史学家估计反宗教宣传、逮捕和没收运动本身就花费了150万卢布。另外,考虑到国家机器刚刚组建,必然有部分查抄财产未计入总数或流入个人手中。总之,苏联政府强夺获得的资金很可能少于东正教会自愿募集的救灾款。
教会及神职人员后来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又多次遭受镇压,但由于客观原因未再出现大规模充公没收行为。
除夺取教会财产外,建立之初的苏联政府也通过肃清“剥削阶级”、接收贵族庄园、查抄资本家等途径获取资金。向外国出售文化珍品和宗教珍品以补充预算亦非秘密,此种贸易的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人民委员克拉辛。
种种途径获取的资金用于方方面面的需求。反布尔什维克的老生常谈总说:贱卖抄没物品换来的外汇都花在资助世界革命大业和国际共运拨款上了。今天如果继续这样讲,着实愚昧。布尔什维克查抄、变卖所得进款根本不够支援国外。实际上他们不得不优先投入生产发展、科研、教育方面,赈灾救荒、军队和行政事务同样等着用钱。但不可否认的是,确有大笔资金流向共产国际,因为布尔什维克“老近卫军”成员控制着一部分在“抄没物品”基础上创造的巨额财富。
布尔什维克翘首期盼全欧洲闹革命,积极投资助长煽动之。从斯大林确立权力到1937年“大清洗”再到共产国际解散,所谓“世界革命”的进程远未彻底终结。
原文:俄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
One thought on “俄国革命后大规模没收教会财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