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是否杀子?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杖毙亲儿子——这事上过学的都知道。列宾的同名画作大家也都看过。然而,他很可能并未对继承人下死手。

动机何在?

侦探说几乎每起犯罪都有动机。具体到伊凡雷帝,历史学家提出的各种杀人动机都经不住细致推敲。

历史学家尼古拉·卡拉姆辛曾断言,这对父子之间存在政治分歧。据说太子要求父亲将俄罗斯的敌人逐出普斯科夫,但伊凡雷帝认为太子图谋篡位,就用权杖揍他。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罗马教宗特使安东尼奥·博赛维诺,此人不可能是这场家庭惨案的可靠目击者。

何况,博赛维诺还提供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指父子反目源于日常琐事。怀孕的太子妃叶莲娜衣衫不整走出寝室,被雷帝撞见,一通斥责,还赏了她几耳光。孕妇跌倒在地,不幸流产。皇太子怒气冲冲找爹问罪,骂老头是罪魁祸首,然后就被打死了。

此外,好像没有哪位历史学家声称伊凡雷帝蓄意杀人。相反他们同意老汉虽正处于狂怒之中,但及时停手的机会还是有的——第一次抡起权杖时曾被鲍里斯·戈东诺夫阻拦。

我们也不应忘记,伊凡·伊凡诺维奇太子是雷帝最喜爱的儿子,是他未来的希望,也是彼时唯一的继承人。另一个儿子费奥多尔年纪尚幼,岂能治国。

编年史怎么说?

没有关于伊凡雷帝杀子的明确记载。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和其它多个地方的编年史作者如此描述太子之死:“伊凡·伊凡诺维奇亡故”。至今没发现有文献暗示此事涉及犯罪。

谋杀?病故?

1885年作家、历史学家波别多诺斯采夫看过列宾的油画,愤而致信亚历山大三世皇帝,称这幅画完全不符史实,认为“此一时刻(指画中杀人场景)纯属虚构”。

东正教约安都主教同样对这件案子有怀疑。在其著作《君主专制的精神》中,他表示太子死于重病。而且都主教也提到未见任何编年史记载此事涉及犯罪的问题。

新闻记者曼亚京在《好战的教会领袖》一书中认为,太子死于身体疾病,也不排除中毒因素。

掘尸检验

曼亚京的书中写道,1963年,克里姆林宫的伊凡雷帝墓和太子墓被打开。对遗骸进行了严格检验,结果表明伊凡诺维奇骨骼中汞、砷、铅含量超标。部分专家推测这是使用含汞药膏的结果,当年这种药膏用于治疗梅毒。但后续检测显示并无死者生前罹患梅毒的迹象,推测难以成立。

另外,伊凡雷帝本人及其母亲、妻子的遗骸也发现了过高的汞。历史学家认为可能有人蓄意对皇室定期投毒。总之,关于伊凡雷帝是否杀子的问题,仍然有待研究考证。

附:关于他家爷们儿的名字

14~16世纪的俄罗斯,习惯在出生当天给婴儿取一个“直接名称”,以纪念教历上对应日子的圣徒。与公开的洗礼名不同,“直接名称”仅限亲眷、密友间小范围使用。例如,瓦西里三世的直接名称叫“加夫里尔”,他儿子伊凡雷帝叫“季特”或“斯马戈拉德”。

某些特殊情况中,亲兄弟可能完全同名——有着同样的公开名和直接名。比如,伊凡雷帝的长子和幼子公开名都叫“德米特里”,私下里都叫“瓦尔”(译注:纪念基督教早期圣徒Saint Varus。据一种推测,德米特里兄弟俩可能都生于10月19日,即Saint Varus纪念日当天;或兄德米特里生于10月11日,那么八天后正好是纪念日)。

直接名称的传统源于留里克王朝祖先家系,当时的大公同时拥有异教名和基督教名:雅罗斯拉夫-格奥尔吉(智者)、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莫诺马赫)。

(译注:在这两个例子中,“智者”的绰号反映其功绩作为,“莫诺马赫”则是弗拉基米尔母亲的娘家姓)

到17世纪时,直接名称不再使用。罗曼诺夫家族的皇帝和王子只拥有基督教名。


翻译:散栎儿@厌然闲居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转载